心臟“閥門”壞了,看醫生如何不開胸換瓣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

瓣膜對於心臟來說,就好比自來水管的閥門,如果“閥門”出問題了,心臟裡的血不能充分泵出去,外圍的血也無法充分迴流,患者會出現頭暈、胸痛、氣喘等不適。

瓣膜病是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對於有高血壓、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瓣膜發育異常的老人,出現瓣膜問題的幾率會更高。

保守治療對瓣膜問題療效不明顯,傳統的治療方式以開胸換瓣為主,但有很多老人本身有基礎疾病,或瓣膜問題已引起嚴重心衰根本不能耐受手術怎麼辦?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的醫生近日為一位64歲重症瓣膜患者不開胸就成功做了主動脈瓣置換術,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求醫無門:64歲患重症瓣膜病,伴嚴重心衰

中山一院心內科莊曉東副主任醫師介紹,患者潘伯今年64歲,他本身有先天性二葉瓣解剖異常,年輕時沒有症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瓣膜持續受到血液的沖刷出現退化變形,近2年反覆出現胸悶、氣促,在廣西當地醫院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多次住院治療。

此次發作,潘伯的症狀愈發嚴重,因嚴重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甚至無法平臥,在當地醫院治療後症狀沒有明顯改善。當時,心臟超聲檢查提示,患者的心臟射血分數只有22%,瓣膜面積小於0.5cm2,主動脈瓣跨瓣壓差高達70mmHg,反應心臟衰竭的指標pro-BNP高達1萬多,情況非常危險。

中山一院心內一科主任廖新學介紹,對於主動脈瓣重度狹窄的患者,因為狹窄的瓣膜口對血流產生阻塞,心臟無法將血液正常射出,所以會出現全身器官及心臟本身缺血的症狀,隨時有猝死風險。

對於這種重症瓣膜的病人,內科保守治療往往沒有明顯療效,傳統的治療方案是進行心臟外科開胸手術。然而,潘伯年老體弱,病情較重,無法耐受急診開胸換瓣手術的巨大創傷,所以說用非開胸的方式完成瓣膜置換是潘伯唯一的選擇。

心臟“閥門”壞了,看醫生如何不開胸換瓣

心血管科醫生介紹手術情況

重獲新生:幾組人馬同時上陣,不開胸也步步驚心

輾轉多家醫院,潘伯家屬打聽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正在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I)手術,手術無需開胸,通過股動脈的穿刺口即可將人工瓣膜送到心臟進行置換,創傷極小且術後恢復快,特別適合外科手術高危的老年患者。

經過緊急聯繫與轉運,潘伯於9月6日住進中山一院心內一科。抵院時,潘伯病情危重,心力衰竭症狀在藥物治療和床旁持續超濾治療下毫無起色,大部分時間只能半坐在病床上喘著大氣,生命體徵不穩定,肝腎功能指標惡化,危在旦夕。

中山一院TAVR團隊李怡副主任介紹,他們多次組織心內科、心外科、CCU、人工腎、心臟超聲科、麻醉科等進行跨學科會診和評估,提前制定多種手術預案,然後於9月9日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李怡介紹,雖然不用開胸,但由於潘伯身體狀況的特殊性,手術仍兇險異常。

比如說通常手術前患者要接受心臟彩超、CT檢查,由於潘伯無法平躺,所以不能做CT檢查,這對於手術醫生來說就好比少了一隻“眼睛”。另外潘伯的血壓很低,高壓也只有90,麻醉藥物一用,血壓就會迅速跌到60、70,人就會處於休克狀態。

潘伯一平躺就會因缺氧而氣喘,為了儘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是幾組人馬齊上陣,麻醉、氣管插管、穿刺、放入鋼絲、放入導管、瓣膜置換……每個環節都可以說步步驚心。

術後,老人家症狀明顯改善,心臟跨瓣壓差迅速下降到10mmHg以下,各方面指標明顯改善,經過CCU、心內科醫護團隊的精心護理,潘伯順利下床,重獲新生,於9月21日出院。

心臟“閥門”壞了,看醫生如何不開胸換瓣

潘伯(右一)於今日出院

中山一院心血管醫學部主任董籲鋼介紹,中山一院心血管內科從2017年就開展了微創TAVI手術,已成功完成多例高危、複雜的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手術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心血管科的技術水平,而是反映全院多學科的綜合實力。

主動脈瓣狹窄,沒症狀不代表不需要治療

李怡最後提醒,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潛伏期很長的疾病,可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一旦起病也非常急、非常重,給治療帶來很大難度。

這個病在潛伏期可以完全沒有症狀,因此有部分患者是在體檢中發現的。不過由於沒有症狀,查出主動脈狹窄,患者也會不以為然。

李怡建議,查出主動脈狹窄,哪怕沒有症狀,也建議定期做心臟B超檢查,定期隨訪心臟專科醫生,讓醫生幫助評估,把握最佳的干預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