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专家谈】落实“四个坚持”原则要求 守护网络家园清朗安全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作为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安周始终植根人民立场、呼应人民需求、顺应人民期待,立足于提升亿万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致力于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为推动网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作出“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强调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做好网安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网信事业发展关乎国家前途、社会安全和民众利益。发展网信事业,必须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贯穿于网信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落实到网安周各项工作中,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守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精神家园清朗。

  守护网络家园清朗安全,必须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信事业要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网络安全为人民,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内外部风险挑战交织的情况下,更要发挥“互联网+”在经济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扶贫、数字扶贫等专项行动,切实改善民生、补齐短板弱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网络安全靠人民,要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专家智库等作用,健全完善社会协同和全民参与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汇聚起全社会、各领域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澎湃力量,筑牢网络安全防护长城。

  守护网络家园清朗安全,必须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向经济社会相关领域、传统行业跨界的趋势明显、融合加速。“互联网+”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新业态新应用加速发展,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动能、加速器。随着产业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万物互联的泛在接入、高效传输、海量异构信息处理和设备智能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对产业融合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在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全民的网络安全素养,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同步推进技术进步、产业融合,妥善处理好网络安全与产业融合发展关系。

  守护网络家园清朗安全,必须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依法治网是网信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推进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战略纲要、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制定出台了以《网络安全法》为代表的网信领域法律法规,基本确立了依法管网治网的“四梁八柱”。同时,随着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卫星互联网、区块链、5G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加速应用,给依法管网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我们顺应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加快出台《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清朗,比科学立法更重的是加强网信领域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要依法加强对网络运行主体和网民行为的监管,推动网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落地落实、生根发芽,真正为推动互联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守护网络家园清朗安全,必须坚持安全可控与开放创新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建设网络强国,安全是前提,可控是保障。没有安全的网络发展和技术创新,好比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却危机四伏。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一方面,需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提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和网络空间安全抵御能力,重点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千方百计扭转“卡脖子”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需要顺应信息领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深化科技研发投入产出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为加快推动网络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葛自发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研究员

审核:陈志伟

校对:陈舞阳 陈金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