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失败一次不可怕,丧失了战斗意志才是彻底的惨败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这几天因疫情,被隔离在家的你,有没有换过睡衣化过妆吗?有认真洗过脸、好好洗过头吗?如果没有,估计你是被“破窗效应”给击中了。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什么是“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现在被我们熟知的"破窗效应"理论。并在1982年,将这一理论以《Broken Windows》为标题,在期刊中正式发表了出来。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就好比一幢大楼,有少许几个窗户被打破,如果不尽快修理好,可能会有人来破坏更多的窗户。

而一面墙,如果出现少许乱涂乱画,没有被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条街道,一开始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因为一旦“破窗户”现象出现,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感,从而使人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一种麻木不仁的氛围就被建立起来,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窗户会一破再破


“破窗效应”的现象,不论是心理学还是犯罪学,总结一句话,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当第一个“破窗”行为出现,却无人制止时,就意味着更多的破坏窗户的事情会发生。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本着“凡事背后必有道理”的原则,我还是用开头的疑问,作为例子,分析一下。


隔离期间,你会认真洗脸、好好洗头吗?


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把问题深挖下去。为什么?为什么你会认真洗脸,好好洗头?


仅仅是为了漂亮、为了好看吗?有可能。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当然,男人也一样,基本的社会礼仪还是要遵守的,比如,上班不能穿睡衣拖鞋,衣着应得体。胡子最好刮掉或至少也要修剪,头发不能太长等等。


要知道咱们都活在同一个套社会体系下,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有意无意的顺从和加强这样的行为规范。同时,我们所有的表现和行为,一经做出,基本都会得到即时的反馈。


也就是说,基本的文化环境,规定了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环境中其他元素、其他人给的反馈,则像镜子一样,随时都在监督并纠正着每个人的行为。


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所有行为,是需要、也必将得到反馈的,而我们会根据反馈,做出下一步行为的调整。


比如,你的领导拍着你的肩膀说,小伙子干得不错,再接再厉,你也会心头一热心里欢喜,这样的一拍,就容易强化你在领导希望的方向,越做越好。


可如果,在你现有的环境里,缺少这样的反馈和监督,或者,反馈给到你的约束力很弱,那么,洗不洗脸反正没人看,洗不洗头也无所谓,都待在在家里,穿成什么样,也没人在乎。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的做那些麻烦事呢。


但有意思的是,直到钉钉线上视频会议出现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但随后,美颜功能的出现,又打破了这种反馈的约束力。


你看,第一扇窗户会破,也许只是个偶然事件,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反馈去制止,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监督和措施,那么,下一扇破窗的出现,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这个时间段里,这个现象给人们的暗示就是,这里是无序的,大家都来破坏吧。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如果已经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打断“破窗效应”


电影《蝙蝠侠》中的哥谭市,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那是个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的地方。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物,坐在地铁里,都是人人自危。


而,80年代的纽约市,基本也是这个样子


那时候的纽约市,就是我们上述说的“破窗效应”的受害者。所以,当时的纽约政府,所采取的的应对措施,是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虽然这个做法当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注意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纽约市当时的做法,就是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开始着手改变,用干净整洁的卫生状况,减少人们“破鼓众人锤”的放纵心理,加强大家在健康洁净环境中,避免做出破坏活动的念头。


同时,从逃票这件日常小事上,给予公众逃票、持枪会被拷在月台上的反馈,打破了犯罪环节,减少了枪支的携带量,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作为个体,如何打断“破窗效应”的影响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打断“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呢。


我们就拿最近大部分人都碰到的,在家办公作为例子,作以说明吧


首先,你应该给自己制造一个断点。


比如,由于疫情,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恢复上班了,但也只能是在家办公。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断点。


通过准时打卡的在线上班、视频会议的方式,通过早会晚会制度,可以很好的将自己,把春节到现在的休息状态,从中打断。你也可以从之前不规律的放假状态,回归到工作状态。虽然这些都是被动行为,但也算是一个断点。


再比如,建议一个早起打卡,要求是视频打卡,没有起来的或者不符合规则的(比如没洗脸没洗头),自愿发100块钱的红包。这就是你制造的一个主动断点。

断点,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否则很难起到打断的作用


同时,你还需要仪式感,来增强这种行为的惯性


比如,醒来后立即坐起来,而不是继续躺着。迅速刷牙、洗脸、化妆,把睡衣换成工作装,甚至把工牌也挂在脖子上。给自己做有营养早餐,拍照发朋友圈。开工前,冲一杯咖啡或泡一杯茶。


这些,都可以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仪式感,也是可以加强你早上起床后,按部就班的习惯的增强回路。


然后,你需要寻求反馈。


就像照镜子一样,让更多人知道你现在的状态,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这样的反馈,也许是赞美的语言,也许是一个吃惊的眼神,也许仅仅是个点赞的大拇指。只要是有反应的,就可以。


你可以从大家的反应之中,给自己建立一个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因为别人的眼光,无形中就出现了“监督”机制。因为想要得到,正向反馈的心理,自然而然,你就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了。


能够源源不断的收获正向的反馈,更有利于你给自己制造断点。


破窗效应: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战争论》中写道:战力=实力×战斗意志,失败是以一方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在变得越来越好这件事上,要有打不败的战斗意志,别把自己不当回事,无论环境再有什么变化,也不要让自己“破罐子破摔”。因为哪怕一次的“破窗”,也会导致一栋大厦的倾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