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失敗一次不可怕,喪失了戰鬥意志才是徹底的慘敗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這幾天因疫情,被隔離在家的你,有沒有換過睡衣化過妝嗎?有認真洗過臉、好好洗過頭嗎?如果沒有,估計你是被“破窗效應”給擊中了。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什麼是“破窗效應”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現在被我們熟知的"破窗效應"理論。並在1982年,將這一理論以《Broken Windows》為標題,在期刊中正式發表了出來。

"破窗效應"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不管,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就好比一幢大樓,有少許幾個窗戶被打破,如果不盡快修理好,可能會有人來破壞更多的窗戶。

而一面牆,如果出現少許亂塗亂畫,沒有被及時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會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條街道,一開始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因為一旦“破窗戶”現象出現,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感,從而使人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一種麻木不仁的氛圍就被建立起來,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窗戶會一破再破


“破窗效應”的現象,不論是心理學還是犯罪學,總結一句話,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當第一個“破窗”行為出現,卻無人制止時,就意味著更多的破壞窗戶的事情會發生。


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本著“凡事背後必有道理”的原則,我還是用開頭的疑問,作為例子,分析一下。


隔離期間,你會認真洗臉、好好洗頭嗎?


讓我們再往前走一步,把問題深挖下去。為什麼?為什麼你會認真洗臉,好好洗頭?


僅僅是為了漂亮、為了好看嗎?有可能。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當然,男人也一樣,基本的社會禮儀還是要遵守的,比如,上班不能穿睡衣拖鞋,衣著應得體。鬍子最好刮掉或至少也要修剪,頭髮不能太長等等。


要知道咱們都活在同一個套社會體系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有意無意的順從和加強這樣的行為規範。同時,我們所有的表現和行為,一經做出,基本都會得到即時的反饋。


也就是說,基本的文化環境,規定了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環境中其他元素、其他人給的反饋,則像鏡子一樣,隨時都在監督並糾正著每個人的行為。


說到底,就是我們的所有行為,是需要、也必將得到反饋的,而我們會根據反饋,做出下一步行為的調整。


比如,你的領導拍著你的肩膀說,小夥子幹得不錯,再接再厲,你也會心頭一熱心裡歡喜,這樣的一拍,就容易強化你在領導希望的方向,越做越好。


可如果,在你現有的環境裡,缺少這樣的反饋和監督,或者,反饋給到你的約束力很弱,那麼,洗不洗臉反正沒人看,洗不洗頭也無所謂,都待在在家裡,穿成什麼樣,也沒人在乎。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費心費力的做那些麻煩事呢。


但有意思的是,直到釘釘線上視頻會議出現以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但隨後,美顏功能的出現,又打破了這種反饋的約束力。


你看,第一扇窗戶會破,也許只是個偶然事件,但如果沒有及時的反饋去制止,如果沒有相匹配的監督和措施,那麼,下一扇破窗的出現,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在這個時間段裡,這個現象給人們的暗示就是,這裡是無序的,大家都來破壞吧。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如果已經陷入惡性循環,如何打斷“破窗效應”


電影《蝙蝠俠》中的哥譚市,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那是個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的地方。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髒亂,到處塗滿了穢物,坐在地鐵裡,都是人人自危。


而,80年代的紐約市,基本也是這個樣子


那時候的紐約市,就是我們上述說的“破窗效應”的受害者。所以,當時的紐約政府,所採取的的應對措施,是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迴歸秩序。


雖然這個做法當時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乾淨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臺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注意到,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穫,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紐約市當時的做法,就是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開始著手改變,用乾淨整潔的衛生狀況,減少人們“破鼓眾人錘”的放縱心理,加強大家在健康潔淨環境中,避免做出破壞活動的念頭。


同時,從逃票這件日常小事上,給予公眾逃票、持槍會被拷在月臺上的反饋,打破了犯罪環節,減少了槍支的攜帶量,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作為個體,如何打斷“破窗效應”的影響


那麼,作為個人,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斷“破窗效應”的惡性循環呢。


我們就拿最近大部分人都碰到的,在家辦公作為例子,作以說明吧


首先,你應該給自己製造一個斷點。


比如,由於疫情,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已經恢復上班了,但也只能是在家辦公。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斷點。


通過準時打卡的在線上班、視頻會議的方式,通過早會晚會制度,可以很好的將自己,把春節到現在的休息狀態,從中打斷。你也可以從之前不規律的放假狀態,迴歸到工作狀態。雖然這些都是被動行為,但也算是一個斷點。


再比如,建議一個早起打卡,要求是視頻打卡,沒有起來的或者不符合規則的(比如沒洗臉沒洗頭),自願發100塊錢的紅包。這就是你製造的一個主動斷點。

斷點,一般都帶有強制性,否則很難起到打斷的作用


同時,你還需要儀式感,來增強這種行為的慣性


比如,醒來後立即坐起來,而不是繼續躺著。迅速刷牙、洗臉、化妝,把睡衣換成工作裝,甚至把工牌也掛在脖子上。給自己做有營養早餐,拍照發朋友圈。開工前,衝一杯咖啡或泡一杯茶。


這些,都可以成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儀式感,也是可以加強你早上起床後,按部就班的習慣的增強迴路。


然後,你需要尋求反饋。


就像照鏡子一樣,讓更多人知道你現在的狀態,並從他們那裡得到反饋。這樣的反饋,也許是讚美的語言,也許是一個吃驚的眼神,也許僅僅是個點讚的大拇指。只要是有反應的,就可以。


你可以從大家的反應之中,給自己建立一個小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因為別人的眼光,無形中就出現了“監督”機制。因為想要得到,正向反饋的心理,自然而然,你就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了。


能夠源源不斷的收穫正向的反饋,更有利於你給自己製造斷點。


破窗效應:如何避免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戰爭論》中寫道:戰力=實力×戰鬥意志,失敗是以一方失去戰鬥意志為結束。在變得越來越好這件事上,要有打不敗的戰鬥意志,別把自己不當回事,無論環境再有什麼變化,也不要讓自己“破罐子破摔”。因為哪怕一次的“破窗”,也會導致一棟大廈的傾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