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念頭的背後都有感受,而那個感受需要敏銳的覺察力去觀照

不斷地向內看,就是對自己如實表達自己的身心狀態。

如實表達,就是全然允許,無論有什麼情緒感受和想法,都可以如實誠實地表達出來。

如實表達的要領

這個如實表達的過程,徹底無為,沒有任何評判、要求、期待、處理、控制等。

只是如實地表達,情緒比較大時,情緒的感受就很明顯,能夠立馬覺察到,進而自我對話繼續深入。

每一個念頭的背後都有感受,而那個感受需要敏銳的覺察力去觀照

自我對話,如實表達

而情緒比較小時,那個情緒的感受就很微弱,哪怕只有一絲絲的感受也能籠罩全身。

這個絲絲黏黏的感受很難捕捉,也很難描述,一旦描述不清楚就會立馬進入頭腦的評判處理中。

如實表達,整個過程都是跟隨感受走的,感受是由外在向內在的引路者,沒有頭腦的半點參與。

頭腦的作用

一旦頭腦參與進來,就是向外在走。因為頭腦的對象都是外在具體的人事物。

頭腦參與進來就是走具體化的路線,就是向外在走,而非向在走。

每一個念頭的背後都有感受,而那個感受需要敏銳的覺察力去觀照

頭腦的判斷、思考、要求

不向內在走,就深入不到內在的最底層,更達不到極致抽象的存在,無形無相的存在,平安自由無限的存在。

所以,要想深入內在,就是緊跟著感受走,繞開頭腦的作用,避免頭腦的參與。

無需刻意繞開頭腦,避免頭腦,而是隻在感受中,緊隨感受走,自然就沒有頭腦的參與。

而頭腦實在是太強大了,讓人防不勝防。一不留神,就進入頭腦的評判、要求、期待、控制、改變之中。

頭腦的參與無孔不入,時刻都要滲透到每一個身心狀態中。

既然如此,與其去研究頭腦,棄用頭腦,還不如緊跟感受深入感受。

感受和念頭互相影響

再來說說感受,感受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真實。

頭腦很容易欺騙人,但感受不會。感受很難做假,感受很真實,感受很難欺騙自己。

因此,跟隨真實的感受,才能感知到感受背後的想法,同時也能感受到想法背後的感受。

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念頭的背後都有感受,不深入覺察,就很難覺察到那個念頭背後微弱的感受。

每一個念頭的背後都有感受,而那個感受需要敏銳的覺察力去觀照

感受和念頭互相影響

感受(內在感受)粘連著念頭,讓念頭持續不斷;念頭帶動著感受(情緒感受),讓感受不斷加劇。它們互相交織在一起。

不斷地在想法在唸頭中,就會帶動更多的情緒,情緒的感受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劇烈。

而內在感受(匱乏感、孤獨感、被剝奪感)不消融,就會不斷地輪迴重複,讓念流不斷。

這些內在感受黏連在外在具體的人事物及其念頭上,並在無數劇本中反覆上演,滲透到每一個場景中。

所以,要想深入內在最深處,消融內在的感受,就要敏銳地覺察每一個感受,跟隨這個感受,如實表達,不斷深入,一直深入。

緊隨感受如實表達

如實表達,一直緊隨感受不放時,就不容易掉進頭腦的陷阱之中,就不容易陷入小我的伎倆之中。

緊隨感受,就要明確地描述出感受,這就需要敏銳的覺察力,進而覺察到這個感受背後的想法念頭。

一個抗拒的念頭,背後一定有一個抗拒的感受;一個莫名的感受,背後一定有一個要結果的念頭。

跟感受在一起,深入感受,如實表達這個感受,就會深入真實的內在。

一直深入內在,看見感受背後的念頭,看見念頭背後的感受,看見即療愈。

看得越深,念頭和感受的黏連就會越鬆動。

到最後,念頭和感受不再黏連,念頭不被感受綁住,感受也不被念頭帶動。

就這樣,時時事事中才能自由自在平安無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