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事物不僅要看事物內容還要看事物本身,事物內容不代表事物本身

有一道小學二年級的題,內容是:

有三個詞語:海洋,夥伴,說話,找出它們之間共同的地方。

當時一個朋友給我看的時候,我看半天,也沒有找到答案。

後來她給我指出來的時候,我竟然發現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事物的內容與事物的本身

原來我鑽到那三個詞語的內容裡面去了,一直在找海洋、夥伴和說話之間的共同點,可是花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

而答案很簡單,答案不在那三個詞語的內容裡面,而在詞語的本身上。

仔細看一下三個詞語本身的字形結構,一看就明白了,每個詞語裡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是一樣的。

這就是答案,三個詞語的共同點不在詞語的內容上,而在詞語本身的特點上。

看事物不僅要看事物內容還要看事物本身,事物內容不代表事物本身

推而廣之,我們關注的人事物不都是關注那一切人事物的內容而忽略其本身嗎?

看一個人,看的基本上都是他的性格、能力、地位、言行舉止以及為人處世等內容,而很少看到他作為人的本身屬性,甚至通過否定他的性格而否定他這個人本身。

看一件事,看的基本上也是這件事的內容對我有沒有利,符不符合我的需求,值不值得我去幹等等,也很少看到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發生而已,無論怎麼發展都是本來就這樣的。

甚至看一個念頭,都鑽到念頭的內容裡面去了,等同念頭的內容而跟著念頭跑,卻沒有看到念頭的本身只是一個快速生滅變化的信息載體而已,念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發生。

我們太習慣於看人事物的內容而忽略人事物本身了。

事物內容與事物本身共存

看其內容就容易陷進內容中去,看其本身就容易跳脫出來。

當局者迷,就是因為他看其內容而陷進去了;旁觀者清,就是因為他看其本身而跳脫出來了。

陷入糾結的情緒中,陷入兩難的事情中,要做的不是繼續掙扎掌控,那樣只會越陷越深,而是趕緊跳出來不再作為,來到事物本身上,一切都會明瞭。

一件事物有其內容和本身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是同時共存的,也是同時共無的。

事物本身有了,其內容必然有;其內容沒有了,那個事物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恐懼本身與恐懼的對象無關

比如說,恐懼,你的恐懼一定是有具體的對象的,沒有具體的對象你是恐懼不起來的。

知道了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知道了消融恐懼不是去消除恐懼本身,而是看出恐懼沒有對象恐懼才不存在,並且恐懼與外在的對象還無關。

恐懼真正恐懼的是什麼,恐懼的對象本來只是一個很虛無的念頭,這並沒有什麼好恐懼的,但是頭腦卻把這個虛無的念頭與具體的人事物等同起來了,也就是說把恐懼的對象變得更具體更穩固了。

這樣的話,恐懼的對象就變得更穩固更真實更無解更難改變了,於是恐懼就更難消融了。

而把恐懼的對象由具體的人事物直接抽象化,回到恐懼對象本身的屬性上,不再把具體人事物與念頭等同,那恐懼的對象無非就是一堆念頭而已。

念頭本身很抽象,是沒有什麼好怕的,怕的其實就是念頭與其內容等同起來而忽略了念頭本身的虛無性。

並且恐懼是你的評判認為導致的,事實上恐懼與恐懼的對象也無關,與外在的具體人事物更無關,都是你對恐懼的對象進行評判而導致恐懼的。

事物的內容≠事物的本身

所以,描述一個事物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一個事物的內容來等同這個事物本身,也不能只談事物本身而不管事物的內容。

用數學公式總結就是,事物的內容≠事物的本身,事物的本身⊇事物的內容。

看事物不僅要看事物內容還要看事物本身,事物內容不代表事物本身

用古文化來說,事物的本身即陰,事物的內容即陽。事物的本身就是事物本來如此,本來完美的樣子。事物的內容包括其功能,其特徵,其作用對象等等。

把這兩個公式搞明白,就不會被事物的內容所迷,就會回到事物的本身去看問題。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看問題不僅要看問題的內容,更要跳出來看問題的本身。

問題本身就是本來如此本來完美的,問題本身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到最後一定要來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