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壩區興特色產業 百姓多增收路子

四月陰晴裡,山花落漸稀。4月10日,走進萬山區謝橋街道石竹壩區,櫻桃悄悄紅了臉,大棚蔬菜長勢正旺,花卉種植基地玫瑰含苞待放。

"玫瑰一年能採收4季。"正給玫瑰花澆水的村民何國勝喜上眉梢。去年8月,謝橋街道克服資金和技術困難,協調發展花卉種植50畝,第一批花卉即將上市,預計產量120萬株,產值240萬元。

何國勝說,以前,村民們分散種植低效作物,只能滿足溫飽。壩區興起特色產業後,他家2畝土地每年流轉金1600元,加上自己在基地務工收入,比以前收入高,日子越來越好。

依託良好的壩區自然資源稟賦,謝橋街道流轉石竹壩區849戶1100餘畝土地,規模種植大棚蔬菜,配套種植食用菌、花卉、精品水果等高效作物,按照現代化農業標準建設,集農產品生產、銷售、鄉村旅遊於一體。規模產業吸納村民就近就業,年發放務工工資120餘萬元,實現產業分紅50餘萬元,帶動168戶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同時,該壩區以萬山蓀靈有限公司、萬山眾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萬山南部農旅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經營主體,採用"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等模式,實現產業全覆蓋。

產業興,百姓富。萬山區找準產業發展特色和優勢,全面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資源整合,大幅提升壩區土地出產率和增收貢獻率,加快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謝橋街道石竹壩區花卉種植即將見效的同時,高樓坪鄉大樹林樣板壩區的蔬菜種植基地管護正忙。九豐農業博覽園西紅柿種植基地裡,興中村村民王巧圓說,以前靠丈夫務工收入維繫一家生活,壩區特色產業發展起來後,她自己也能掙錢,增加家裡收入。

"從園區騎車回家,十幾分鍾就到了。"王巧圓一邊綁苗一邊說,附近很多群眾都選擇到壩區就近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生活更有奔頭。

看著眼前已經掛果的西紅柿苗,王巧圓說,園區有專門的技術指導,手把手教授管護知識,眼下,正是西紅柿管護的重要時節,只要打理得好,一株苗能結20個果子,五月底,西紅柿就能上市銷售。

今年一季度,高樓坪鄉大樹林樣板壩區累計種植蔬菜870畝,草莓150畝。按照"農業惠民,旅遊興業"發展方向,該壩區探索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以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黔東市民的"菜籃子",休閒觀光的"花園"。

以九豐農業園區為核心,高樓坪鄉大樹林樣板壩區大力發展"九豐農業+"模式,帶動500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1600元,年接待遊客80萬人次以上,帶動當地農戶開辦農家樂30餘家,就近解決群眾就業280餘人,帶動當地1000餘戶群眾增收致富。

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利用壩區優勢資源,2019年,銅仁市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50.5萬畝;全面推進204個壩區建設,其中,創建樣板壩區12個,達標壩區62個。壩區流轉土地18.8萬畝,種植作物41.62萬畝(其中經濟作物22.62畝、優質糧油作物及"稻+"種植19萬畝),壩區平均畝產值達7500元左右,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達12100元以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村全面小康注入強大動力。

念好"山字經",廣種"搖錢樹"。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整合力量,全面推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壩區打造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聚寶盆"。今年截至目前,銅仁市壩區累計規模種植蔬菜、草本中藥材、食用菌、百香果等特色高效產業12.13萬畝。(江佳佳 陳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