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

在某乎上看到的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

覺得非常適合我來回答。縱觀我寫過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歷史和文化方面,即便我自認不是樂評人,也可以來聊聊為何大家都這麼做。


如果你在大的書店逛過,去到藝術區,你就會發現,攝影、電影、美術和建築的相關書籍數量和種類都要比音樂類的多。而在音樂類裡,一半是樂譜和樂理教材,剩下一半是音樂人傳記、唱片創作歷史之類的內容。


原因就在於,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天然的不適合文字的傳播和表達,它是要用耳朵聽而非用眼睛去看的。說的再天花亂墜,一個和絃用的多巧妙,不用耳朵聽是不可能對比出來的。


所以分析音樂的樂評最好的承載方式是視頻。b站其實已經有一些這樣的up主出現了。身邊準備一個鍵盤或者一把吉他,把你要講的樂理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然而,和絃雖然是客觀的,但感受仍是主觀的——即便用了很多高端技巧,可最終出來的音樂成品卻不一定讓人喜歡。而很多用著套路和聲的歌卻成為了大火單曲。


最終純樂理的分析可能就成了吹牛的工具——我家XX寫的歌用了那麼多技巧,卻沒人聽,是這屆聽眾不行啊。


這還只是作曲編曲階段,再聊聊配器和音色,口水仗只會越來越多。音色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玄學了,它是一個人音樂審美的總和,一個再受歡迎的音色也一定會有人不喜歡。


音樂分析是一個拿主觀審美來解構客觀事實的行為。一來,出力不討好——對於不懂樂理的,分析了也聽不懂等於白分析,對於懂樂理的,人家自己拿著譜子看看或者用自己的耳朵聽一下就能分辨了;二來,藝術總是技巧服務於理念的,音樂家並不完全是工匠。


在搖滾音樂裡,樂理的重要性就更降了一檔。

Sid Vicious甚至不怎麼會彈貝斯,但他卻是最有名的貝斯手。Bob Dylan的作曲基本沒人彈,也不會有人說他能不能唱到A5這個音,但他就是無可辯駁的音樂人。


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


就算你聽古典音樂,也一定會看到貝多芬失聰,莫扎特的怪癖之類的信息,因為理解一部作品的時候脫不開它的創作者和時代背景。


偏重樂理分析的樂評當然有。我個人最喜歡的,看的也最多的就是鄧柯老師在“音樂進行時”公眾號裡進行的《我是歌手》系列的樂評,很客觀,會列出每個歌手錶演曲目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但也不會在樂理層面進行太微觀的討論。


而另一個大家都懂的事實是——並非唱的越高,名次就越好。那麼其實我覺得分析音樂這個事可能確實沒有那麼重要。


打從開始運營這個自媒體起,我最受歡迎的兩篇文章是子健又分手了——那些一起做樂隊的情侶夫妻最後都怎樣了

一起來挖掘,《樂隊的夏天》片頭曲裡到底有多少枚搖滾彩蛋?,在今日頭條獲獎的文章是你瞭解《加州旅館》專輯封面的來歷嗎?看完你會更懂這首歌


樂理的理解畢竟是需要門檻的,想有更多的受眾,有更多的讀者,毫無疑問,一個樂評人要做的第一點就是——說人話


為什麼很多樂評人,在評論音樂人時喜歡講歷史,而不去分析音樂?


還有一點私人的原因,我之前也說過很多次。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想必很多樂評人也不是,行內很多東西我不懂。當然我懂一些樂理,也發過純音樂分析的文章——十個步驟,讓你徹底掌握《加州旅館》的吉他solo彈奏,是我翻譯的。不敢說完全正確,但如果我不懂樂理肯定不可能看懂原文。拜這首歌的火爆程度所賜,文章閱讀數勉強夠看。可想而知,如果去費勁分析一首不是很火的歌,最後就是雞同鴨講白費力氣。


所以我在選題的時候,第一步要考慮的就是,能不能讓大家看懂。於是我寫David Bowie的《Hero》時,選擇闡述這首歌對於德國統一產生的意義,寫The Cure時,則轉到了加繆的身上,講一講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的存在主義。寫Pink Floyd系列時,儘量從專輯創作的年份背景,成員創作動機,某些歌詞的出處等方面來闡釋。


這個效果很不錯,我收穫了一些Pink Floyd系列的讀者,他們有時甚至還會催我更新。至於Pink Floyd每首歌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受,我想一定千差萬別。但他們因為我的文章,開始重新聽這些唱片,這就是我唯一的作用,也是我唯一想做的了。


所以其實我們還缺很多能把音樂歷史講好講清晰的樂評人。這樣的樂評可以讓讀者更清晰的瞭解音樂風格伴隨著黑人平權、冷戰和大蕭條等世界歷史而產生的變遷,更明白為什麼一些完全聽不下去的音樂可以成為經典。它帶來的其實是整個音樂審美上發生的變化。


樂評人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引路人,你的音樂世界也許湊巧被他們打開,好好走進去享受,相信你自己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