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質精實,鎏金璀璨丨銅胎掐絲琺琅三足鼎式爐

掐絲琺琅,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琅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琅,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如金胎掐絲琺琅等。掐絲琺琅的製作工藝也稱為掐絲琺琅。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銅質精實,鎏金璀璨丨銅胎掐絲琺琅三足鼎式爐

爐是古代焚香燒炭之器,有燻爐、香爐、手腳爐之分。從明初宣宗宣德年間所鑄的銅爐屬焚香之類。當時宣宗皇帝是為郊壇大廟鑄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爐,後來遂擴大為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之用,隨後廣為流傳,精煉之爐一向受到世人所追捧。

琺琅彩繪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但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

銅質精實,鎏金璀璨丨銅胎掐絲琺琅三足鼎式爐

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畫”的工筆畫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很得雍正皇帝的賞識。琺琅彩瓷器的畫工們迎合皇帝的好惡,在琺琅彩瓷器上以“院畫”為底稿,開始“勾、畫、皺、染”,這也是琺琅彩瓷器獨有的。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因為雍正本人喜歡水墨及設色山水,所以這些畫中就有用赫,墨、藍單色或兩種顏色畫的,極為淡雅清麗。“團蝶圖”則是集所有顏色於一身,據說有36種顏色之多。終究是紙絹畫做底稿,這些畫有直接在潔白如雪的瓷器上畫的,有在設色上畫的,但設計都很精巧。此時的器物身上仍多數是裡不畫,有少許裡畫的則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時也偶見“錦灰堆”畫法。

鎏金是中國一項傳統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中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鍍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關於鎏金技術的記載,最早見於梁代。《本草綱目·水銀條》引梁代陶弘景的話說: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這個記載比鎏金器物的出現晚了約八個世紀。

銅質精實,鎏金璀璨丨銅胎掐絲琺琅三足鼎式爐

乾隆朝除了繼續仿製前朝的各種器皿外,還從事仿古銅器和宗教儀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龕、佛塔、滿達、七珍八寶等供具之製作,更另闢蹊徑,燒製各種動物造型的實用兼陳設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飲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轎瓶、香薰、暖手爐、渣鬥、鏡子、掛屏、燈座、魚缸、如意、鼻菸壺、鐘錶、指甲套、髮簪等裝飾品等,不勝枚舉。其裝飾繁縟,紋樣採用傳統的螭龍、獸面、吉祥紋飾、蓮塘、山水、番蓮及蓮瓣、菊瓣和各種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書畫名跡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琅的紋飾中,以追求繪畫藝術與琺琅工藝的完美結合。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包括進口及自制的,釉色濃豔、潔淨,明豔的紫藍、淺紫紅、深棗紅、嬌綠等都是前朝未見的色彩,釉色豔麗、潔淨,但大多數缺透明溫潤的質感。同時結合鏨胎和畫琺琅之製作技巧於一體,使掐絲琺琅工藝之發展臻於極境。

銅質精實,鎏金璀璨丨銅胎掐絲琺琅三足鼎式爐

琺琅彩三足爐掐絲精細,色彩豐富,窮盡其妍,銅質精實,鎏金璀璨,紋飾掐絲精細流暢,釉色種類豐富,紋飾題材吉祥,具有濃郁的宮廷氣息,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