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哨聲激活治理的“神經末梢”——我市“社區吹哨、部門報到”2.0版整裝再出發

哨聲一響“八方動”,千頭萬緒“一根針”。這根“針”不是別的,正是黨建引領下城市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安,城市才能安,社會才能安。2019年,借鑑北京市“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經驗做法,結合馬鞍山實際,市委組織部整合市、區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資源和優勢,探索開展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以哨聲激活治理的“神經末梢”。

一年來,55個市、區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赴社區黨組織“報到”,解決了“公交站點設置”“小飯桌整治”“水電路維護”等76個實際困難和問題,群眾滿意度達99%。《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城市報》等報刊媒體先後宣傳報道了我市該項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市委組織部在總結去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將“吹哨報到”常態化、機制化,幫助社區黨組織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不斷健全城市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能力。

精準吹哨 突出問題導向“準度”

針對轄區安全隱患吹響的“安全哨”、為改善小區路燈不亮吹響的“明燈哨”、幫扶殘疾人吹響的“助殘哨”、回應群眾文化需求吹響的“文化哨”、疫情期間雪中送炭的“需求哨”……過去的一年,“吹哨報到”的“哨聲”在馬鞍山主城區此起彼伏,基層吹響民生“哨聲”,各職能部門“聞哨而動”,切實推動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得到解決。

然而,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不斷提高,對我市深化“吹哨報到”體制機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哪些事情屬於社區“吹哨”的範圍,怎樣才能吹好哨、吹準哨,真正把“吹哨”機制落實到位,關鍵在“精準”二字。

要想將長期困擾城市治理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和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解決在基層,依託居民“大管家”管理平臺,構建社區上報問題(吹哨)、街道統籌調度、市區分級派單、部門解決問題(報到)、科學考核評價的“社區吹哨、部門報到”閉環系統是“良方”。

在《意見》裡,明確將社區網格員日常走訪巡查、依託居民“大管家”平臺上報社區黨組織確定為社區精準吹哨的信息收集途徑。社區黨組織對網格員上報的事項進行分析研判,日常事項應由社區黨組織就地解決或上報街道黨工委(鄉鎮黨委)予以協調解決。而對於城市基層治理中面臨的市容環境整治、交通出行保障等重難點問題,每季度由社區黨組織提交社區黨建聯席會議研究後,上報街道黨工委(鄉鎮黨委)。街道黨工委(鄉鎮黨委)對所轄社區上報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審核,對確需市、區直部門解決的事項進行分類梳理,明確責任部門後,按輕重緩急、複雜難易程度,啟動“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程序,切實提高“吹哨”事項的精準性,有效提高辦事效率。

分級派單 提升運轉效能“精度”

基層的問題解決在基層,重難點問題逐級派單,推深做實街道體制改革,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能夠進一步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活治理。建立市區分級派單機制後,區委組織部就可以針對街道黨工委(鄉鎮黨委)上報的問題和困難,根據區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職能進行“派單”,讓承擔相關職能的區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赴對接社區黨組織“報到”(解決問題)。這樣“短平快”的流程使一些小問題、易處理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街道、居民區內的“自循環”,一些街道處理不了的難事兒在區一級層面能夠得到解決,既降低了成本,又明確了責任,提升了效率。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即使一時難以解決,但由於及時回應、溝通交流,群眾的怨氣也能夠消解不少,促進社區關係的融洽。

《意見》中還明確了,區直部門無法解決的,經區委相關會議研究後,上報市委組織部,將由市委組織部“派單”至相應市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予以解決。市、區委組織部“派單”前,也將充分徵求擬“報到”部門的意見建議,確保部門“報到”的科學性。

層層遞進的派單制將政府職能從繁雜的事務中抽出,集中更多精力著手解決重難點問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確保了居民訴求的問題做到“易事快處置,難事有回應”。

部門報到 形成上下聯動“力度”

基層治理之難,不僅難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更難在如何有效調動廣大基層幹部的積極性、創造性。基層治理之策,不應聚焦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要激活治理的“末梢神經”。社區“哨聲”有效的關鍵在於部門如何“應哨”。

《意見》中,我市對部門應哨報到有著詳細的規定,即部門黨組織應於接到任務單的一週內赴“吹哨”社區“報到”,並根據“吹哨”事項,制定務實管用的工作方案,明確一名分管負責人和具體聯繫人全程負責;“吹哨”事項應於一個季度內完成,如遇事項難度較大、涉及面廣需延期完成的,部門需與社區達成一致後,報經同級黨委組織部同意;“吹哨”事項完成後,社區黨組織應在一定範圍內組織黨員群眾進行滿意度測評。

應哨部門不僅要“搶速度”,還要“拼質量”,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專人對接,高質量完成。當然,在過去一年的實踐中,也遇到了需多個部門協同問題、多個社區共性問題以及需要長期執行的事項,這些也都納入了今年的《意見》中——對需要多個部門共同解決的問題,由市、區委組織部明確一個市、區直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共同協商、幫助解決;對於多個社區反映的共性問題,由市、區委組織部協調相關部門予以統籌解決;對需要長期堅持或常態化開展的事項,明確牽頭責任部門及配合部門,經相關程序後,形成長效機制文件制度予以固化堅持。

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種“大共治”模式,充分運用了整體思維和系統方法,聚合力、破瓶頸,形成上下銜接、左右聯動“一盤棋”格局,在整合部門資源、推進為民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學考評 倒逼基層治理“效度”

政策好不好,關鍵要看老百姓是哭還是笑。將考核的“指揮棒”交給基層,既是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建設成效如何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就算上面的政策千好萬好,如果基層不能落實、不願落實、不善落實,無異於一紙空文。要想讓老百姓綻放笑顏,關鍵還是要靠基層幹部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創造性落實、創新性轉化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意見》為“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社區吹哨、部門報到”事項,實行“一哨一考核”,依據事項辦理落實情況和各職能部門“報到”處置情況,由社區形成部門該次“報到”評價初步意見。到了年底,街道(鄉鎮)綜合所轄社區對各部門全年到社區“報到”的評價初步意見,形成年度考核評價建議,經市、區委組織部審核後,納入市、區委年度綜合考核黨建考核內容;花山區、雨山區本級“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開展情況則納入市委年度綜合考核黨建考核內容。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正是“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的意義所在。通過“吹哨報到”,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成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和破解城市基層治理難題的有效路徑,為馬鞍山建設“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王磊 趙廣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