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知止

意思是指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也指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出自《礼记·大学》。

引证解释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隋 文忠子《止学》: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尺寸:136cmx35cm

纸质:长纤维宣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