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雞湯有毒,小喝怡情,大喝傷身

1

參加工作十幾年,也經常會參加一些培訓。

有這樣一種培訓,最容易讓我覺得尷尬:主講人一上臺,就號召大家跳什麼熱場舞、做一些熱身動作或是喊什麼“好!很好!非常好!”之類的口號,要不就是唱歌,唱什麼《感恩的心》《從頭再來》。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心裡就“咯噔”一聲響。

我心下暗想:“臥槽,又開始表演了。”

主講人帶著大家一頓群魔亂舞,搞得跟傳銷或是邪教一樣。

說實話,我個人是很反感這種培訓方式的。這種課程,聽的時候覺得振奮人心,聽完了一回想,常常覺得自己啥收穫都沒有。

講成功學的培訓師,最愛來這一套。每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我都在很刻薄地想:你講的那些東西,你自己做到了嗎?按照你講的那些去做,真能成功嗎?如果真有效,你怎麼還只是個培訓師?

2

一直以來,暢銷書架上,講成功學的著作總是暢銷得經久不衰。

人們有多渴望成功,成功學就多有市場。

它被擺在書店的暢銷書架上、投放在機場書店裡的大電視上,很多人爭相購買、閱讀、觀看,好像把“成功學”請回家供著,就已經品嚐到了成功的滋味。

隨便翻開一本成功學著作,都在講“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成功”。

比如,既要沉著冷靜又要八面玲瓏,要剛柔相濟,要勇敢和謹慎......

所有的教誨,都在引導我們該如何雕琢自己,變成那種有統一標準的、看起來完美的人。

只是,且不說你能不能做到這樣,就算是做到了,你就必然能成功麼?

如果你中了成功學的毒,很有可能會患上“性格改造強迫症”,成天有事兒沒事兒對著鏡子左對照右對照,越對照越覺得自己性格有缺陷,然後努力花時間去改造自我的缺陷。

你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全花這上面,最終卻可能一事無成。

我是這麼認為的:一樣米養百樣人,更何況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樣米”。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們,有的堅強,有的軟弱,有的爭強好勝,有的恬靜淡然,有的風風火火,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則沉默寡言,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那些成功學上宣揚的,往往只是性格外向、堅強有力、爭強好勝的人,彷彿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其他的人都是命中註定的小人物,除非你把自己改造成前述那樣的人。

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成功者具有這些性格特質,但是他們僅僅只是成功者的一小部分,而且大多是屬於商界、政界的成功者。而生活中還有其他類型的成功者,比如醫生,比如老師等等,他們需要的是愛心,是溫柔,是體貼,是謹慎或是別的什麼。

成功學總愛說內向者是懦弱的,卻看不到內向的人因為表現欲不強,所以更善於觀察,也更容易變專注。它總說愛抱怨是“劣等性格”,卻看不到有一類遭遇痛苦卻從不抱怨的人差點憋出了抑鬱症。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一句老話。如果你生了只大腳,那為何要逼著自己去穿34碼的小鞋子,只是為了別人看著好看呢?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性格,也從來就沒有天生的成功性格和失敗性格。既然智障孩子都可在某一方面有驚人的天賦,那每一種性格都可能成功,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準確識別並全力發揮性格優勢與天賦異稟。

與其不停地讓我們學習這位名人那位成功人士,還不如學著接納和認知自己,發掘出自己的潛力,揚長避短,然後“盡人事,聽天命”。

“成功學”雞湯有毒,小喝怡情,大喝傷身


3

我之所以認為成功學有毒,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成功學只是告訴了你一個因一個果,可世界上很多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四個人走進一個站臺,他們要到達下一站才算成功。

他們上了同一趟列車。

第一個人一上火車就開始跑步,一刻也不停止。

第二個人一上火車就找了個位置坐下,“頭懸樑,錐刺股”地開始看書。

第三個人一上火車就開始跪拜,向他心中的神祈禱。

第四個人一上車就找鄰座的人侃侃而談,吹天吹地,吹得左右逢源。

火車開到下一站,四個人都走了出來。

一大堆記者湧了上來,熱情洋溢。

記者們問:“請問,您是怎樣取得成功的?”

第一個人說:“想成功,最需要的就是堅持,你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成功。”

第二個人說:“想成功,就必須要能吃苦、愛學習。吃盡苦頭、刻苦學習,就能成功。”

第三個人說:“想成功,必須有堅定的信仰,向偉大的神祈禱,就能成功。”

第四個人說:“成功,必須要性格外向。善於交際、拓展人脈,就能成功。”

於是,關於成功的故事就傳遍了全世界。

你仔細分析下這個故事,便會發現這種邏輯的荒誕之處。

如果這輛火車中途脫軌了呢?那這四個人在火車上做的事情,對“到達下一站”這個“果”來說,還有什麼意義?

這四個人之所以能到達下一站,最大的功勞是火車。肯堅持、能吃苦、善焦急、有信仰,是火車上他們的表現,而非到達下一站的原因。

很多成功學講的,只是作者的一些主觀見解,並沒有經過系統、科學的分析和論證,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把成功的“果”當成了成功的“因”。

這幾年講情感上的成功學的一些專家,用的也是這個路數。他們不厭其煩地勸誡遭遇感情問題的女性:“男人都是怎樣怎樣的,你只要怎樣怎樣,這個事情就會怎樣怎樣了。”

且不說男人有很多種,你就是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去做,未必也能得到好的結果。

那些真正能帶給你正能量的人,通常不會告訴你具體應該怎樣做,而是啟發你該怎樣思考。那些直接教給你勾男寶典、經營婚姻大法、生兒子秘訣等技巧的情感專家,十有八九是騙錢的。

生活不是做數學題,你套用一個公式,把不同的要素代入進去,就能得到一個正確答案。成功與幸福,或許有經驗可總結,卻無絕對的規律可循。

人生、愛情、成功,很多時候是反邏輯的。這也便是命運的無理之處,但也是它精彩的地方。

4

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倖存者效應”,也叫“倖存者偏倚”。

它說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人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假設,一場地震,讓甲和乙都被壓在了廢墟下面,兩個人都陷入絕境,完全隨波逐流於環境的擺佈,都會缺水、缺食物、都會體能耗盡,都會遭遇面臨死亡的恐懼。

甲和乙都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例如,保存體力、發出求救信號、有活下去的信念等等,但最後甲獲救了,而乙卻在絕望中死去。

甲最後接受記者的採訪,跟大家講述經驗。悲哀的是,乙卻永遠沒機會開口說話,說他也做了一模一樣的事情,只是因為不夠幸運,所以他掛掉了。

我們從小看的童話《灰姑娘》和《海的女兒》便是“倖存者偏差”的另外一個體現。灰姑娘和小美人魚一樣的天真、善良、純潔,但最後灰姑娘嫁給了王子,而小人魚不幸地變成了泡沫,因為她愛的王子娶了別人。

《黑天鵝》一書的作者塔勒布在講到這個問題時說:那些死去的人是“沉默的證據”,是我們無法得知的結果。這種缺失導致了我們對特定行為有效性的錯誤判斷。

我們可以從容易觀察和體驗的事物中學習(如廣泛宣傳的成功案例),但對自己無法看到的東西(如大量鮮為人知的失敗案例)無能為力。

這種現象使我們易受到帶有偏見的直覺的影響,高估了成功的確定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成功的經驗都來源於成功者,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失敗者。

很有可能,失敗者中有不少也沿用了成功者的方法,但仍然沒能成功。死掉的失敗者沒法發表意見,很難將自己的教訓與大家交流,很多人都按照成功者的經驗去做了,但仍然失敗。

所以,宣揚“倖存者效應”的成功學本身就有問題的。

5

很早以前,我看到一條新聞,說的是“男子暗戀女神10年表白後才知她也暗戀他”。

我覺得這種事兒,就像帶傘出門遇到雨天,瞌睡至極遇到了枕頭,也是“倖存者效應”。

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是新聞下面這條評論:“唉,我追了女神11年,最後連微信上點個贊,她都嫌我煩她。”

金庸小說《俠客行》裡的石破天不識字,所以最後堪破了武林絕學。小龍女和楊過站在“絕情谷”的斷腸崖邊往下一跳,居然沒死成,還成就了一段愛情傳奇……可如果是你不識字,估計只能去掃大街;如果是你站在懸崖上往下一跳,會被摔成肉餅。

別人分享別人的經驗,那只是別人的,你沒法依葫蘆畫瓢。成功學告訴你的,並不是完整的真相。比如,有人告訴你王石的岳父是誰嗎?有人告訴你比爾蓋茨的母親是誰嗎? 有人告訴你巴菲特的父親是誰嗎?

即便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人家也是幸運地站在了風口上,你有這種幸運嗎?

整天靠成功學和勵志雞湯麻痺自己,說起來也沒什麼錯,但我覺得還是認清現實、明白現狀,然後腳踏實地更好些。

成功學偶爾看看即可,別太當回事,畢竟沒有哪個大佬是看成功學變成功的,倒是有些大佬是講成功學講成功的。

以上這些話,像是一盆冷水,可能會澆熄很多人的激情和夢想,但我還是想說:成功學有時候也不是全然無用處,關鍵是看你看完了以後是否去行動,怎麼去行動。

偶爾,我們也需要有點危機感,不能讓“不上進”的思想吞噬我們的夢想和靈魂,畢竟滑下去很容易,再往上混就難了。

人生本就很艱難,不打點雞血、喝點雞湯,怕是也是很難撐下去吧?

還是那句話:“成功學”有毒,小喝怡情,大喝傷身。

每個人的出身、平臺、機遇都不一樣,認清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平臺和腳下的路,然後去走適合自己的路就好。

“成功學”雞湯有毒,小喝怡情,大喝傷身


--END--

作者:晏凌羊,80後,情感專欄作者,新女性主義作者,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暢銷書《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徵途,也有退路》《我離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解讀》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13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為廣州某文化信息諮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於雲南麗江,現居廣州。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