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下)

我從去年辭職,不再朝九晚五的上班後,陷入了挺長一段時間的恐懼,擔心沒有固定收入,我的家人也多次的提醒我,不要“坐吃山空”。

我知道任何的情緒都不是空穴來風,一定是有背後的信念作為支撐。在這裡引入人類的心智模式,給大家介紹釋放掉恐懼的根本方法。

人類的心智模式分四層

未雨綢繆?(下)

這4層的關係是,下一層決定上一層。也就是,信念決定情緒,情緒決定思想、思想決定言行。

舉個例子,

一個人的信念系統裡有一個信念是,屋子凌亂是不對的(信念),於是看見屋子凌亂就會難受和生氣(情緒),然後頭腦裡可能出現的想法和念頭是伴侶和孩子真是煩人,把屋子弄這麼亂(思想),最後,跟伴侶吵架,吼孩子(言行)。

如果這個人的信念系統裡沒有這個信念呢?不認為屋子凌亂是不對的,她還會有情緒嗎?還會產生抱怨的想法,從而做出爭吵的言行嗎?

我們任何的情緒,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都一定是因為我們的信念系統裡有一個引發它的信念,它才可能發生。所以情緒是很棒的嚮導,帶領我們去找到與之相關的信念,如果這個信念是沒有道理的,是阻礙我們活的開心和自由的,那就可以放掉它了。

關於擔心錢會花完,坐吃山空的恐懼,我進行了從恐懼的情緒出發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的過程,如下:


問:我相信了什麼,讓我一直擔心錢會花完,我會沒錢花很慘。

答:要未雨綢繆,未雨綢繆是對的。

問:如果我不再相信需要未雨綢繆,我最害怕會發生的是什麼。

答:事情失去控制。

問:我相信了什麼讓我覺得失去控制是可怕的。

答: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問:如果我不再相信失去控制是可怕的,我最害怕發生的是什麼。

答:我基於未雨綢繆的安全感會崩塌。

問:那是安全感嗎?

答:不是,崩塌的是“不安全感”

崩塌吧!


我們大部分人的信念系統,都是基於恐懼形成的,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要去控制未來,未雨綢繆。而這個信念系統不是我們的,是從父母、社會、人類集體意識那裡繼承的。或許每個家族的傳家寶都不一樣,但基於恐懼的信念系統的傳承都是根正苗紅的,沒有最恐懼,只有更恐懼。

然而,如果你開始去使用這樣問答的方式,藉由情緒去倒追自己的信念,你會發現,所有的負面情緒,追到最後,都是基於我們的“不安全感”而形成的信念引發的。

不安全感不會讓我們活的自由和勇敢,只會讓我們活的焦慮和不敢嘗試新的體驗。我需要強調的是,我不是在反對去事先做準備,我們當然可以事先做準備,而是讓我們看見,為什麼我們充滿擔憂和恐懼,而這樣的擔憂和恐懼是沒有必要的。

它們只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被植入的基於恐懼的信念系統,信念系統是可以被改變的,改變的第一步是看見這些信念,看見就開始了舊的系統的崩塌,而基於安全和對生命的信任的感受就會自然出現。因為那本來就是生命自然的狀態,活在安全、信任、自由、喜悅之中。那才是我們自然的樣子,而基於恐懼的信念系統是人造的、是假的、是讓我們不自由的。

但我們在恐懼中呆的時間太久了,破除這個系統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舊的系統是不願意退出歷史舞臺的。恐懼久了,活在恐懼裡就成了讓我們感受到安全的狀態,要不你幹嘛一直不由自主的擔心和焦慮呢?

但再牢固的系統,都擋不住一顆嚮往自由的心,當我們突破了恐懼,我們便走向了自由。

當你感受到負面的情緒時,比如恐懼、焦慮、緊張...,去問自己吧,

“我相信了什麼,讓我有現在的感受?”

“如果我不再相信這個信念,我最害怕發生的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會幫助我們找到我們所相信的信念,一層層的剝落,一直到你發現某個信念毫無道理,完全沒有用,或者真是荒唐,那你就能夠放下這個信念了,底層的信念一旦放下,與之相關的情緒、思想、言行便不再控制你。

如果你決定去走這個過程,可以找個舒服的地方,讓自己放鬆下來,慢慢問,帶著篤定和信任,等待答案,答案自己會來,不來也沒關係,只要你開始問,答案就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

這不是某些你認為的充滿智慧的人的特異功能,它是每個人的本能,這就是佛陀說的,“人人皆具如來智慧”。每個人的差異只有看見真相的意願程度不同而已。

萬法歸宗,都是在幫助我們做回一個自然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