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企不是救市,“房住不炒”定位不會變,開發商別心存僥倖

2月19日,央行發佈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執行報告。在談及下一階段的主要政策思路時,《報告》再次重申,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雖然截至目前,已有濟南、西安、杭州、上海、天津、無錫、南昌、南京等10餘個城市出臺了應對疫情的房地產新政。但是,從各地出臺的政策來看,立足點都是放在如何“救企”,而不是“救市”上。如提前預售、不能盲目壓貸、減貸、抽貸、可以適當延期申報納稅等。目的,就是防止企業出現資金鍊斷裂、風險爆發,甚至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等。

應當說,地方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要知道,如果此時再發生開發企業資金鍊斷裂問題,導致銀行、購房者、施工隊等集體討債,甚至群體性事件,就會對疫情防控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也會影響到銀行對其他企業的信貸支持和幫助。畢竟,開發企業大多在銀行有規模較大的債務,多數開發商還拖欠著施工隊的工程款,甚至還和其他企業有互保關係,如果出現資金鍊斷裂問題,可能帶來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危害也是比較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救企與救市是有本質區別的。雖然救企也是救市的一項內容,只要開發商不出現問題,市場的穩定性就能基本保持。但是,救企畢竟不是救市。市場的內涵要比企業寬泛得多。即便救了企業,市場能否有活力,要看開發商是否拋棄死槓房價的念頭,真正地與購房者互動起來。如果因為政府救企,就以為是在救市,那就錯了,就很有可能讓自己走入歧途。

我們注意到,春節以來,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央行連續出臺了多項支持經濟的政策。特別是1年期和5年期LPR,都採取了非對稱“降息”。但是,也不難看出,央行並沒有對房地產市場有什麼“關照”的地方。特別是更能反映按揭貸款利率走向的5年期LPR利率,較上月相比僅下調5BP至4.75%。這也預示著,房地產市場除了享受到一些“普降”的“甘霖”,存量貸款和增量貸款有望享受一些“降息”的利好之外,其他方面應當不會有什麼更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了。也就是說,從管理層層面,不會對房地產市場有更多的照顧和放鬆。房地產企業,除了自救,沒有任何可以等待的空間。

這也意味著,面對疫情,部分開發企業曾經抱有的一點調控放鬆希望,也在近期管理層出臺的政策以及發表的看法中徹底打消了。所以,以恆大為代表的大型開發企業,開始用自救來表達對市場前景的看法,表達對目前房地產市場現狀的態度。因為,75折售房,如果放在若干年前,可能是天方夜譚,一定會遭受其他開發企業的集體攻擊,甚至被地方政府約談。那個九五至尊的“房產官”不就是因為房價下調約談了開發商而名聞天下,最終把自己給賣了嗎?即便是今年春節前不久,碧桂園在廣西某市的一次降價,也遭到了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約談。

不過,現在不同了。從地方政府來說,只要開發企業不出現資金鍊斷裂問題,想降價售房回籠資金,就降價吧。因此,恆大的75折售房,也沒有遭到地方職能部門的約談。相反,卻引來了其他開發企業的跟進。即便如此,到底有多少消費者會買賬,也很難說。中國的購房者,大多是買漲不買落的。既然恆大能降價,為什麼其他開發企業不能降價呢?如此一來,開發企業與購房者之間,還得進行利益博弈。這個博弈會維持到什麼時候,估計要到疫情全面控制以後,且要看有多少開發商會因為資金問題陷入困境。

特別需要提醒開發企業的是,儘管疫情對經濟會產生一定影響,短期內經濟會面臨一定壓力。但是,決策層決不會用房地產來刺激經濟增長。如果用房地產刺激經濟,那說明經濟真的遇到巨大問題了,經濟已經沒有韌性了。有韌性的中國經濟,會把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作為恢復經濟、拉動經濟、振興經濟的主要手段。同時,從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的角度出發,會更加重視中小微企業,給中小微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扶。開發企業除了享受短期的普降“甘霖”政策之外,其他的都必須依靠自己。與其被動地等待他人來救,不如趁早降價實行自救。誰自救得早,誰就有希望在今後的發展中處於有利位置。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