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關公成神記

縱觀五千年煌煌中華文明史,見之於史冊的人物不啻數十萬計,能從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發展成為唯一的超民族、超國籍、超信仰、超時空的人上之人、帝上之帝、神上之神,關公的成神由民間而宗教、由宗教而皇室,經歷了數百年,原因複雜多樣,過程跌宕起伏。

關公在生前就以其忠貞不二、俠肝義膽、光明磊落、英武超群、能征善戰和卓越功勳,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和崇拜。時人甚至敵手都對他讚譽有加,呂蒙說:“斯人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陸遜稱其“當 世雄傑”;劉曄贊關羽“勇冠三軍”。史家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唐代名臣、著名書家虞世南則如此頌揚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 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這些頌揚與廣泛傳播,為關公崇拜的緣起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關公成神,與他的傳奇生涯密不可分,序曲是歿後顯靈。《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描述了玉泉山關公拜師皈佛、慶功 宴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及驚嚇曹操等顯 靈故事。雖然,這些都足羅貫中的文學加工,但卻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提煉的產物。有關關公的民間傳說,在其工作的荊州和始出生的河東都有很多,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

關公是陳隋之際披著佛家的衣裝才登上神壇的。其最初顯靈的地方,為《漢書•地理志》所記“信巫神,重淫祀”的荊楚一帶,也是其生前施政和征戰之地。據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另一說為南朝陳光大 年間(567-568)】,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法師(又名智者大師)雲遊當陽玉泉山,見其地山色如蘭,紫雲似蓋,便有在此立寺傳教之願。月夜時分,有一美髯長衣的長者現身法師面前,對法師說:“我是漢壽亭侯關雲長,現為玉泉山主,見法師喜愛此山,願舍其地作為道場。”智顗將此奇事報告晉王楊廣,楊廣又上奏隋文帝,於是朝廷下詔賜名,關公從此就成 為玉泉寺的伽藍神了。這則記載見於唐人董侹《貞元重建關廟記》、宋人張商英《重建關聖廟記》、《佛祖統紀•智者傳》、《解梁關帝志》等,惟時間略有差別。而佛教的另一宗派禪宗則將 “玉泉顯聖”之奇異附在了其北宗六祖神秀的名下,時間為唐儀鳳年間(676- 678),故事變為:神秀雲遊玉泉山並創建道場。鄉人敬祀關公,神秀拆毀關祠,忽然間陰雲四合,關公於雲霧中提刀躍馬,往來馳驟。神秀仰面問之,關公具言前事。神秀於是破土建寺,安享關公為伽藍神。從此以後各寺流傳。常平家廟的以塔為中心的建築規制與此傳說也可以互證。但此時關公信仰還只是附屬於佛教各寺,並未成為神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到了宋代,關公就由一家寺院的伽藍神一躍而成為整個中國佛教的護法神。

雖然關公很早就借佛登神,但從一位歷史人物轉化為在冊神靈, 卻是宋代首先由道家完成的。輿論基礎即見於道教記載、流佈最廣的 一條傳說“解池斬妖”,這則故事發生在關公的家鄉解州。

(根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說法,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解州官 員奏稱,河東鹽池水少鹽減,稅課大降。宋真宗聞報,即派員查核,該員回奏:微臣在解州城隍廟祈禱時,夢見城隍神告我,在鹽池作祟的是蚩尤。聽說朝廷創立軒轅聖祖殿,蚩尤大怒,攻竭鹽池之水。宋真宗聽罷,聚集群臣商議王欽若認為,既有此言,應當在池邊祈禱。皇帝於是命呂夷簡到解池邊祀禱。是夜,夷簡夢見一披甲持劍之神人怒氣衝衝地說;“我是蚩尤神,奉上帝命鎮守解池。現今朝廷崇拜我的仇敵軒轅,立祠天下,我為此不平,故斷絕鹽池之水。朝廷若能撤銷軒轅祠堂,我可使解池如故。否則,竭絕解池水,令五穀不收。”宋真宗也做了同樣的夢。王欽若奏曰“蚩尤是邪神。陛下可詔令張 天師收復此怪。”張天師得令,即當場舉薦關公討伐蚩尤。關公得張天師召喚,現形於皇帝前,說:“陛下有此詔,臣敢不奉命?我當會齊五嶽四瀆名山大川的 所有陰兵前往解州,破此妖神。但需要七天時間,才能剿滅。希望陛下貼出告示,以七日為限,讓解州所轄三百里內的所有民戶閉門不出,三百里外的行人不得往來。以免觸犯神靈,傷及無辜。”言罷不見。一日,解州上空忽然昏暗下來,頃刻之間陰雲四起,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聽得空中似有金戈鐵馬之聲。五 日之後,雲散日出,天晴氣和,解池清澈如故宋真宗褒獎關公之功,復新關廟,賜廟額曰“義勇”,追封關公為“武安王”。

該故事的另一版本與此大同小異,時間則為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所以才有紹聖三年(1096)宋哲宗敕賜玉泉關祠額為“顯烈”之舉。此外還有崇寧二年(1103)說、崇寧(1102-1106)中說、政和(1111-1118)中說等等,皆宋徽宗時。徽宗最崇奉道教,自稱“道君皇帝”,在位期間先後四次敕封關羽,並演繹出關公宮中除祟的神話傳說。四次封敕分別是:崇寧元年(1102),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三年(1104),又封關羽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封關羽為 “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這時的關羽已由侯升為公,由公升為王。

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沿襲了先祖的舊例,對關公倍加眷顧。宋高 宗建炎二年(1128),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稱讚關公 “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歿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於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權在確定全真教為國教、對佛教很尊崇的基礎上,也念念不忘關羽的神力。先是,元世祖忽必烈以關羽為佛教監壇;隨後,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封關羽為帝始於明神宗。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覺得前代帝王對諸神 濫用封號,下令:所有神祗全部恢復最初封號,關羽亦復原封“漢壽亭侯”。但朱元璋又認為,能得天下,乃因關公陰助,於是在洪武二十七 年(1394)敕建關廟。之後,明成祖、憲宗亦先後敕建關侯廟,明武宗 改全國關廟為“忠武廟”。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敕封關羽為“協 天大帝”;萬曆十八年(1590)又加封“協天護國忠義帝”,賜關廟額 “顯佑”;萬曆二十三年(1595),應解州崇寧宮道士張通源題請,敕賜解州關廟名曰“英烈廟”;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其夫人 “九靈懿德武肅英皇 後”,封長子關平“竭忠王”、次子關興“顯忠王”、周倉“威靈惠勇公”,並以陸秀夫、張世 傑為其左右丞相。通過明神宗的四次封敕,關公由 “王”進爵為“帝”,由 “帝”而“大帝”、“帝 君”直至“天尊”,地位大大超出人間帝王,列到了道教崇奉的最高境界。

清代諸帝崇封關公的 勁頭比起明朝來更有過之 而無不及:順治元年(1644),世祖福臨敕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親臨解州關廟,親筆書寫“義炳乾坤”牌匾。雍正三年(1725),世宗胤禛追封關公曾祖為 “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詔令洛陽、解州關氏後裔世襲五經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宗弘曆敕封關羽諡 號為“神勇”,後又在“神勇”之前加封“靈佑”二字;乾隆四十一 年(1776),又改封號“靈佑”為“忠義”。嘉慶十八年 (1813),仁宗改封關公“神勇”為“仁勇”。道光年間(1821-1840),加封關公“威顯”。咸豐三年(1853)加封關公“護國”,四年 (1854)加封“保民”,五年(1855)加封“精誠綏靖”,並追封關 公三代先祖為王。同治九年(1870),關公加號“翊贊”。光緒五年 (1879),加號“宣德”。經過清朝九帝的改賜加封,關公的封號到清末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緩靖宣德翊贊關聖大帝”,累計多達26字之多。這在我國佛道兩教數以千計的神袛中,是前所未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