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勸我們多讀名著,少看言情小說。


他說,名著是經過時間的考驗而流傳下來的。常讀常新。


今天,詩詞君想把這句話,用在杜甫的一首詩上,杜甫有首久別重逢的詩,平實自然,少年時讀,只覺歡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這就是杜甫的名作《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shēn】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háng】。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唐隸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自洛陽經潼關回華州,拜訪了住在奉先的衛八處士,兩人把酒言歡 ,說著別離後的事情,感情真摯,言語溫暖。


衛八處士的名字,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他排行第八,沒有做過官。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杜甫此詩貴在一個“真”字,詩詞君試著翻譯下這首詩。


人生離別不易相見,就像那天上的參商二星一樣,一出一沒,永不相見。


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啊,我與你相會在這溫暖的燭光下。


少年的時光總是過去得那麼快,轉眼你我就已經白髮蒼蒼。


說起以前的那些朋友,一半的人都已經成為泉下之鬼,我的心裡真是感傷淒涼。


沒想到我們別離20個春秋後,我還依然能登上你家的廳堂。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我們分別的時候,你還沒有成婚,如今,你的兒女都已成行了。


兒女們彬彬有禮地問候父親的朋友,親切地詢問我:您從哪裡來呀?


我的回答還沒有完,衛八就趕走了兒女,讓他們去準備酒菜。


冒著夜雨剪來了春韭,呈上新煮的黃梁米飯給我品嚐。


衛八感慨我們的相見實在是太難了,他舉杯而飲,一連喝了十杯酒。


喝了十幾杯還沒有醉意,不是酒量好,而是你對老友的深厚情意。


明天分別之後,我們又相隔千山萬水,人生“別易聚難”真的讓人愁緒滿腸。


《贈衛八處士》貴在一個“真”字,他平實自然,如家常話般娓娓道來。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十八家詩鈔》:張雲:此等詩純任自然,純是清氣往來……固極精妙也。


見到好友,共燭光,引兒女相見,自然親暱。春韭菜、黃梁飯,更是讓人如在自己家般平實自然。


特別是老友催著兒女去準備飯菜,自己陪著杜甫閒坐,我們能想象主客會面情景:你們別圍著杜叔叔了,快去準備飯菜,讓我和杜叔叔好好聊一聊。


多麼平實,多麼自然,而這也是一曲動亂年代的珍貴相聚。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乾元二年,是安史之亂的第三年,國家動盪,詩人流離,在旅途中,杜甫尋訪故人。


在長別二十年後,經歷了滄桑鉅變的情況下,杜甫見到了少年時的朋友,詩裡,處處充斥著相聚時的不易、別離後的滄海桑田。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時間都去哪兒?


人到中年,最易感受的就時間的流逝和別離,曾經的好友、兒時的閨蜜,在時光的流逝中,已經不知在何方,只有記憶中還留存著曾經的模樣。


如果一朝再會兒時的朋友,我們定會如杜甫般感慨世事滄桑。


杜甫最“真”的一首詩,少年時讀不懂,中年後再讀淚流滿面


少年時讀這首詩,我們為杜甫與朋友的相遇而欣喜,更喜歡“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恬淡風味。


當我們走到中年時,臉上早佈滿了生活的風塵,父母老去,親朋離散,如果遇到少年時的友人,此時的我,該以沉默,還是以眼淚。


詩詞君想開了,如果此時真遇到多年前的好友,不如和杜甫一般,把酒言歡。人生,別易逢難,珍惜相聚的時光,才不會留遺憾。


就像豐子愷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