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魚缸法則"告訴我們要放縱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美美的媽媽是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在美美才三歲的時候,美美媽就開始著手培養她的繪畫興趣。

"美美,今天我們來畫房子吧。"美美媽拿著水彩筆和美美一齊坐在書桌邊,開始一筆一劃地知道美美畫漂亮的房子。房子雖然畫好了,可是美美並不覺得開心,而是扔下了畫筆跑去看書去了。這時候,美美媽就覺得是不是女兒不喜歡這個愛好,索性也就沒有逼迫她再繼續畫下去。

可有天下班回到家後的媽媽突然發現客廳的桌子上放著好幾張塗滿了五顏六色水彩筆的畫,有畫在彩虹上的小房子,也有長著翅膀的小閣樓。美美媽才反應過來,之前美美表現得悶悶不樂並不是因為她不喜歡畫畫,而是因為自己在旁邊的指指點點限制了她的想象力。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希望孩子把畫畫好,我們總是在他們的畫上強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做的決定與自己相符,我們總是打著為他好的旗號,自己擅作主張幫他們決定;有的父母甚至因為孩子調皮,就強行把他們關在家裡不給出去玩的機會。

或許在我們的權威之下,孩子畫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也絕對聽從我們的安排,不再吵吵鬧鬧。我們就開始欣喜若狂的認為,孩子在慢慢變得優秀、聽話。

在自己的安排之下,孩子在我們的預想之下安全長大成人了。我們開始放手讓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一些事情的時候,這時就會發現,孩子變得非常束手無策,不知該如何是好。很多父母這時就會怪罪孩子——沒有主見。

可到底是孩子沒有主見?還是我們扼殺了他們的主見呢?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第一、陪伴孩子自由成長過程中的"魚缸法則"

金文在他的著作《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高情商父母必學的心理學》中提到這樣的一個理論:對於孩子的教育,事實也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要想使孩子長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給他活動的自由,而不要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

這就是他所說的"魚缸法則"。那什麼是魚缸法則呢?

魚缸裡有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它們長約3寸,脊背一片紅色,頭尤其大,非常漂亮。兩年過去了,小魚們依舊在魚缸裡很暢快地遊著,"個頭"依舊沒有什麼變化,還是原來的三寸長。

後來魚缸被砸壞了,人們把這些小小的雜交魚放到了院子裡的噴水泉中去,暫時養著。

兩個月後,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大家開始到噴水泉中去,想把那十幾條魚撈起來。然而,令大家非常驚訝的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長瘋長到了1尺。

對於魚的忽然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水太好了,有利於魚的生長髮育;可能魚吃了某種礦物質,促進了自身的發育。但無論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干涉程度過高,對孩子表現出過分的關注,要麼導致孩子到成年以後都還不能"斷奶",事事依賴父母;要麼使孩子產生反感、叛逆的心態,他們渴望人格和心靈獨立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所以,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多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想象力。每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給予孩子一個真正自由的空間。

第二、哪些方面我們需要全權交給孩子獨自進行?

◎不再做"陪讀"家庭

據一項權威統計顯示,中國大概有30%家庭存在著陪讀現象,城市中的家庭,還要遠遠大於這個比例。為了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寧願放棄自己的事業,在家裡一門心思帶孩子,送孩子上學放學,等孩子回家後還要輔導孩子的功課,陪讀的現象早就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李曉晴在《讀懂孩子心理》一書中就有提到:"督促孩子學習這一點,本屬正常,但是過度的保護卻容易適得其反。陪讀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能力缺失,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到父母為他們保駕護航,逐漸地產生依賴心理,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鍛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我們要明白,學習是孩子們的事。我們可以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抱有一定的期待,可是如果認為時時刻刻陪在他們身邊進行學習輔導就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誠然,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我們在旁邊的輔導,開始變得不願意動腦,一有什麼問題就馬上讓我們想出答案;還會因為我們的過分幫忙,讓孩子感受不到"知識點盲區"的挫敗感,這對孩子今後要承受的學習壓力,也是不利的。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總之,如果我們愛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在學習上有所建樹。就不應當成為他們的"全職保姆",而要當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養成自主思考的習慣。

◎不要幫孩子"做決定"

"幫孩子理所應當做所有的決定",是我碰到的家長中最普遍見到的一個問題。比如諾諾的媽媽,就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有些過分"強勢"了。

諾諾是一個很乖巧可愛的小朋友,每天他的時間都被排得滿滿的。他告訴我,除了課間休息的時候可以稍微和同學們玩玩,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每天放學回家,諾諾媽就要求諾諾回自己的房間做作業,不可以看電視,不許跟別的小朋友玩。等諾諾把作業做完後,媽媽還讓諾諾做課外練習,或者練鋼琴。即便這樣,到了週末,諾諾媽乾脆給諾諾報了三門興趣班,生怕孩子沒有利用好一分一秒。

可漸漸地,諾諾開始學會了發呆,也很不想按照媽媽說的去做了。他和我說,這樣過的一點都不開心,心裡雖然有很多抱怨,卻不敢告訴媽媽。

其實,像諾諾這樣的情況屬於普遍現象,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打著為他們好的旗號,完全不管孩子喜不喜歡,一股腦地為他們準備好,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充實緊湊。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孩子需要自己去實踐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執行大人的命令。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讓我們去決定了,不給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那麼將來孩子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也會變得茫然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金文在《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中就有說到,要把孩子"有保護地放養":在關鍵時期及時伸出援手,向孩子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思路,同時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只有把決定的自由還給孩子,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引導者,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才會因此更加尊重和愛我們。

◎孩子該做的事,堅決不插手

相信很多家長們都知道,在《小學生遵守法則》中有這麼一條規則: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那麼,到底什麼是孩子的事情?孩子能做什麼事情呢?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只有學習一件事,而孩子能做的也只有學習。顯然,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理查德·泰普勒在《極簡父母法則》中提出:“孩子要學習安排自己的生活。這也意味著孩子要從錯誤決策所造成的後果中吸取教訓。”

我們要明白一點,孩子必須要在他們出門上學後擁有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自己做決定、交朋友、自己謀生,還要能自己鋪床,自己坐火車等等。這是孩子的人生,如果我們現在因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用他做,等孩子到了需要自己照顧自己的年齡時,他們就要歷經一番痛苦了。

第三、在培養孩子心靈自由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多和孩子做"一致性溝通"

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但我發現,很多父母總是忘記自己也曾是小孩子,在解讀孩子的行為時,習慣了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理解。覺得孩子這麼做是不對的,那樣做是不一樣的。

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一套表達愛的方式,我們想要真正地瞭解孩子,就要和孩子多做"一致性"溝通。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比如,我的一位家長經常和我抱怨說,他總是嘗試著和孩子多溝通,可孩子總對他愛理不理的,這是為什麼呢?以下,就是這位家長和孩子的對話:

  • "今天在學校上課有沒有睡覺?"
  • "沒有,爸爸。"
  • "沒有?老師都告訴我了。"
  • "真的沒有。"
  • "好吧。那你作業完成沒有?"
  • "做完了。"
  • "真的假的?拿來我檢查檢查。"

從爸爸的問話中,我們發現這位家長很喜歡用負向的引導和孩子溝通,這也是一種否定性的溝通方法,孩子肯定不喜歡回答這樣的問題的。我們應該要換一種積極的方式,問孩子一些正向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喚醒孩子快樂的記憶。比如:"寶貝,你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和爸爸分享一下。""今天都上了哪門科目的課,你最喜歡老師講的哪些內容啊?"

◎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

當孩子的想法不被尊重的時候,他們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孩子希望能受到尊重;另一方面,他知道父母所為自己做的決定都是為自己好。所以,孩子的想法在受到忽視的時候,他們不容易說出口,但內心卻非常的痛苦。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老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決定就一定比孩子的成熟。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擁有著獨立的人格和成熟的內心。

假設孩子的想法真的是不夠可靠的,那我們應當耐心地向他們分析事情的各個角度,引導他們去思考,而不是聽到孩子不可靠的想法就馬上否定。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更自由的成長?

◎放下自己固執的控制

現在在網絡上總流行著一些詞,比如"媽寶男""乖乖女"。意思就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在遇到任何問題時,第一時間都是想到自己的父母,"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是他們的口頭禪。

這些孩子甚至結婚、做父母后,才發現自己的問題。因為一直以來,他們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活著,這時候,他們可能會和一位自己並不喜歡的人成家,他們被迫委屈自己,討好別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去愛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要總是試圖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規定的範圍內,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他們身上。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其實這件事並沒有很困難,只要把束縛去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心理滋養,孩子自然就會自我獨立成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