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從散發著文雅氣息的故宮日曆、印有個性話語的摺扇、以御花園彩石甬路為主題的五彩耳釘。

在故宮文創大紅大紫之時,頤和園文創藉機橫空出現,成為了當下又一大火熱的文創品牌。

無論是朋友圈、媒體平臺還是抖音視頻,這兩大融合中國元素的文創產品備受大眾喜愛;一度成為了時尚的標籤。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千百年的文化傳播最忌諱炒冷飯,最講究的就是創新和創造。在古典文化上的點滴創新,造就了“故宮”、“頤和園”這類文創產品“活著的靈魂”。

這類中國元素的創新設計和工藝,吸引了無數人。倘若沒有“故宮”這樣的文創出現,將摺扇、日曆、口紅原封不動地進行銷售,這樣即便有人青睞,也難引起一時風騷。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在互聯網大數據經濟時代下,中國文化得以喚醒。中國文創產品,既富有時代氣息,有意思;也飽含歷史厚重感,有韻味。

在這裡面,創新的靈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正如海爾品牌創建者張瑞敏所說“源頭是創新的SBU,河的終點是用戶的滿意度,即對企業忠誠的用戶。”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最近為迎中秋佳節,故宮產品又推出了新款式的月餅。從百鳥朝鳳到藍地萬花,再到月餅的浮雕紋樣,無論內外都下了一番功夫。

甚至,在故宮文創產品裡面,還邀請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代表傳人吳江鍾操刀,匠心獨運,手工打磨。

那麼這類中國元素文創產品是怎麼創新創造出來的?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近兩年故宮文創已經接近現象級商品,在故宮品牌下的產品有上萬種,近百個品系。故宮文創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15億元人民幣,其中最為突出的產品就是故宮口紅。

故宮口紅上市後,一度成為了一支難求的斷貨產品。

在文案上,故宮文創為六支口紅策劃並創新了高度,打出了“這是一場歷史與顏色的告白儀式”的宣傳語.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這些口紅在設計上,每款的顏色格調都與故宮院藏文物形同,甚至每一款的外觀靈感都來自一件宮妃衣裳或裝飾。

故宮文創用品的成功,與故宮豐富的館藏文物息息相關。在歷史文化的特色上創新,在現代產品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元素,融入中國元素。

這款口紅的設計稿更是修改了1200多次最終才定下來,產品做得再好,設計師說好了,專家說好了,如果消費者不滿意就還不夠,所以我們要跟人民群眾生活相結合,要滿足大家的需求。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故宮博物院經營管理處的楊曉波說到,在故宮產品背後,是研究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跟時尚相結合,生活相結合,讓故宮的文創產品更富有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生活性、時尚性、趣味性跟環保性。

不僅故宮文創,緊隨其後的頤和園文創依然是在走文化創新的路。頤和園品牌下的luklea幸福草設計出了一款文創牙刷。

這款包裝上印有玲廊亭欄和夢遊佳閣兩幅圖,玲廊亭欄圖還原了頤和園周邊的唯美景色,印有我國園林中最長的廊式建築——頤和園的長廊。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科技和創新讓中國元素得到傳播,在這些品牌看來,他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個能夠贏得市場的民族品牌,更是肩負起國家文化傳播的使命。

十九大報告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年來,我國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不斷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出現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形式。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近年來不僅僅是這種特有的故宮品牌和頤和園品牌出現,以中古元素為基礎的中國風正在慢慢滲透人們的生活。

漢服、髮簪、古典音樂以及中國院子、流傳手工技藝等,無論是非遺還是本有的歷史文化,中國風、原創類的具有特殊文化傳播和展現形式的品牌和IP群體正在形成。

文創產品和中國元素的創新會成為未來的潮流。這些品牌下的產品,構思巧妙,設計新鮮活潑,巧奪天工,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避免產品同質化。

當故宮遇上頤和園,中國文創時代已經悄悄降臨

故宮文創不僅有國內大眾喜愛的故宮系列娃娃、康熙賜福筆筒、牌匾冰箱貼、故宮膠帶等;更推出了將《雍正十二美人圖》開發成系列文創產品,有美人傘、美人帽、美人服飾、美人書籤等,成為國內外遊客的“搶手貨”。

文創的場景真實性來源於全球化浪潮和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對本土真實、族群真實和國家真實的價值渴望。

“中國工藝”致力於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與世界共享中國工藝之美。文化是老傳統的價值守護,文創是新生活的時尚創生,但核心還是文化價值。故宮文創,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傳承文化,這是一種有溫度的、可持續的傳承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