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慧”聚“雲”端321——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雲”教研如約而至

春天,如約而至

啟慧“雲”教研也如約而至。

2020年4月16日早上9點,一場以“社會領域觀察工具使用的策略”為主題的線上研討活動連接了北湖片區的幼兒園老師們,這是片區教研“首戰”,江漢區學前教育科研究員駱平老師也參與了本次研討。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兒童是真正的主體”,這樣的口號我們早已呼喚多年,我們也正在努力轉變觀念,內化成自己的教育行為。江漢區《幼兒五大領域關鍵發展要素(試行)》正是這樣一個適宜的“柺杖”,幫助老師學會如何將“口號”落實到教育實踐上,真正做到“我和孩子一般高”。

一、緣起——如何將理論學以致用?

擁有了寶貴的理論知識,我們就相當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當理念只是知識的時候,教育就會言行不一。如何將這一“抓手”充分的應用好?我們不僅要站得高,還要看得遠。為此啟慧園教師前期就做了一系列的自學和研學準備,本次的片區教研“首戰”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衍化生成。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於是一場“小人國”之旅也就此開始了。這部影片是從2006年到2008年拍攝的北京郊區一所名為巴學園的幼兒園,記錄了一群2歲到6歲孩子的真實生活。根據研討主題“社會領域觀察工具使用的策略”,老師們與影片的小主人公“池亦洋”展開了對話。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我該如何觀察你?我該如何分析你?又該如何提升教師的行為?老師們依託《幼兒五大領域關鍵發展要素(試行)》這一“柺杖”找到了方法。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二、碰撞——多元思考,內化於心

能夠發現問題不是最厲害的,學會解決問題才是最厲害的。看到了幼兒的行為,理解幼兒行為你才能夠“解決”幼兒的行為。但我們最終要解決的還是“教育”的問題,所以形成的策略必不可少。在研討的過程中老師們積極的思考發言,再一次體現出“集體智慧”的力量。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我和啟慧“雲”教研有個約會!

三、助推——“一個人”的成長助推“一群人的成長”

幼兒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方式。本次片區研討也包含了民辦幼兒園,我們的方式是否能夠基於他們一些思考?一次教研也許不能夠給予幼兒飛速的成長,但是我們在趕往探索的路上。一次教研當然也不能夠給予所有的幼兒教師“質”的改變,但是,幼兒教育很特殊,對於幼兒來說學習不是知識與技能的灌輸,對於幼兒老師來說,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遠沒有一個正確的“兒童觀”重要。更高階的教師成長,教師需要保持的是對學習的覺知能力。哪怕這一次只能推動“一個人”的成長,但我們堅信未來還會有“一群人”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