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澤東勸蔣介石投降:失敗只因錯用一人....

1950年毛澤東勸蔣介石投降:失敗只因錯用一人....

後來,周宏濤記述了蔣介石收到這封信的情形:

1950年7月27日,韓戰開打一個月,蔣公宴請黨國諸元老,我也作陪。席間,他突然命何應欽報告張治中於3月16日寫就7月19日才送到的來信,我這才知道有這回事。何應欽說,這封有六七十頁的信是6月16日發出,夾在西洋雜誌中,郵寄給參謀總長周至柔轉呈蔣介石。周至柔交給何應欽,何在19日收到當天就面報蔣介石,蔣介石當時拒絕置理,直到現在才指示何應欽在眾人面前報告信的內容。

何應欽說,張治中的信首述他十幾年來對“剿共”問題認為應和平解決的見解,並記述他歷次與總裁談話;接著敘述政府失敗的必然性,斥責當時政治的腐敗。信中接著又做雙方軍事力量的比較,然後說明人民解放軍必將攻臺,而臺灣則無法持守,屆時所有政府方面人士必死無葬身之地。張治中的信裡又說,如果總裁願和,則他可來香港接洽,最後敘明此信是在毛澤東同意下完稿。

何應欽報告完後,陳誠、張群、吳忠信都認為這應是共軍攻臺前的政治攻勢,居正等人則怒斥無恥,蔣公則以革命叛徒稱張治中,指示應予制裁。我可以想象得到,蔣公為何不願私下接信,而在公開場合要何應欽報告,這是因為他要扛起復國重任,不願被懷疑曾向中共接頭過,乃至曾有任何投降的考慮。

蔣介石之所以拒絕和談,且將張治中的來信公之於眾,到底是不是周宏濤所言“因為他要扛起復國重任,不願被懷疑曾向中共接頭過,乃至曾有任何投降的考慮”,還是另有原因?

我們不得而知,而不可忽視的是,促使蔣介石拒和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對臺灣原來不支持的態度大為轉變,二是蔣介石本人對張治中的個人感情中有“張治中最傷害蔣公”(俞大維語)的因素。

1950年毛澤東勸蔣介石投降:失敗只因錯用一人....

後來俞大維對此作過詳細說明:張治中到了北平沒好久,便向共產黨靠攏。所有國民黨的降臣叛將中,他最無恥。此人是保定三期出身,當過警察,任軍校教育長的時間最久。

打過兩次仗,都打得壞極了,可是蔣公仍然很相信他,他是一個Keyman,我不懂蔣公何以如此?這個疑問,我沒對任何人提起。陳辭修很看不起張治中,這是我所確知的。

試想如果張治中的信在四五月份到達臺灣的話,或許歷史會是另一種寫法,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中共解放海南島和舟山群島後,立即對臺灣形成東南和西邊夾攻之勢。據臺灣軍方情報,解放軍在華南各地已修建30個軍用機場,400架戰鬥機已進入機場;在福州、廈門、汕頭等港口,大量登陸艇及船舶隨時準備起航。

蔣介石等人預測,到7月份臺灣海峽風平浪靜時,數十萬精兵便將越過海峽,呼嘯而來。5月底的臺灣,已完全如美國“第二十八號特別命令”所說:“大家都預料該島將陷落”,“中華民國”“在那裡(指臺灣)將和在其他地方一樣容易被攻破。”

1950年毛澤東勸蔣介石投降:失敗只因錯用一人....

蔣介石等人預測,到7月份臺灣海峽風平浪靜時,數十萬精兵便將越過海峽,呼嘯而來。5月底的臺灣,已完全如美國“第二十八號特別命令”所說:“大家都預料該島將陷落”,“中華民國”“在那裡(指臺灣)將和在其他地方一樣容易被攻破。”

5月27日,臺北《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承認臺灣“已到了空前未有的危險時期”。蔣介石的中央日報董事長董顯光則公開地說:“中國現已到達這樣一個時日,惟有意志上的奇蹟始能把它挽救。”

至於蔣介石本人,決心倒是很堅定,對手下將領明言:“如果臺灣不保,我是決不會走的。”據蔣經國後來回憶,當時蔣介石已下定“殺身成仁”的決心,並勉勵其將領“要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選擇最有意義的死”。

1950年毛澤東勸蔣介石投降:失敗只因錯用一人....

看到這一段驚人的史實,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假設歷史如果可以重演,毛澤東沒用張治中,而換另一個人給到了準備“殺身成仁”地步的蔣介石寫信,結果又會如何呢?或許歷史正是另外一種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