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農業黑科技”亮相青島

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農業黑科技”亮相青島市小麥條鏽病防控現場會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5月7日上午,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在平度市蓼蘭鎮青豐公司基地組織召開了青島小麥條鏽病防控現場會,現場會分為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暨統防統治技術、種植結構優化調整新模式3個版塊,共展示了青島自主選育的青農1號等8個小麥新品種、小麥-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新技術模式等12個技術模式和裝備。

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農業黑科技”亮相青島

滴灌水肥一體化:1人1天灌溉100畝

在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模塊,記者看到田間的小麥灌溉施肥全部採用了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這個系統主要由水源、首部(水泵及過濾器、施肥裝置)、配水(主管道)、地面滴灌(支管、毛管)四部分組成。

“首部、配水可使用10-20年,地面滴灌支管可使用4-5年,滴灌毛管根據規格不同,使用期一般是1-3年。”平度市農技站站長朱瑞華介紹,“小麥、玉米輪作農田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節本增效。按照100畝面積計算,第一年首部、主管、支管、毛管投入500元左右,考慮到設備折舊,平均每畝年投入成本大概在150元左右。

假如說用傳統方式灌溉100畝地的話要僱10個工,用5天時間才可以灌溉完,僅用工成本一項就要5000元,而同樣是100畝地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話,只要1個人10個小時就可以了,差不多2年就把投入的本收回來了。省工的同時還節水30%-50%,並且通過滴灌模式,有效解決了小麥、玉米的生育中後期追肥難題。

由於水分緩慢滲入土壤,蒸發量小,根際環境溼度低於傳統灌溉,不利於白粉病等小麥病害發展。再加上根基生長環境好,功能葉保持時間長,促進了後期籽粒灌漿比傳統水肥管理小麥增產10%左右、玉米增產20%左右。”

“我們公司所有的地都用上了水肥一體化等綠色技術模式,去年經過省內專家實打驗收,30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803.4公斤,其中山農29號小麥畝產達到822.6公斤,創青島市歷史最高紀錄,從2018年開始已連續兩年小麥畝產突破800公斤。”青豐種子公司侯元江自豪的說。

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4個人1天噴防200-300畝

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技術板塊,現場展示了農作物病蟲害遠程智能監測系統,該系統是根據害蟲的趨光性設計的一套自動化誘集系統,具有自動開機、自動烘乾、自動拍照、自動上傳、自動清理等功能,可以根據田間光照強度自動開燈,頻振式燈光誘到害蟲成蟲後,在機器內被迅速烘乾、拍照,測報人員可以通過手持終端APP察看誘到蟲子的時間、種類和數量,有效解決了目前基層測報人員少,調查不便等問題。

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農業黑科技”亮相青島

植保無人機在麥田噴防。

除了展示監測系統外,現場還演示了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施藥防治病蟲害作業和植保無人機配套飛防沉降劑施藥防治病蟲害作業。

據瞭解,假如要噴防200-300畝地的話,按照人工噴防方式1個人工1天可噴防10畝左右,需要僱20-30個工,現在1個人工一天費用200元左右,需花費4000-6000元;如果換做噴杆噴霧機或者植保無人機噴防的話,需4人協作,一般工費是每畝10元,花費2000-3000元,效率提高20-30倍,而成本降低一半。

“噴杆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都是先進的高效植保機械,需要在種植面積較大的田塊使用,無人機噴防受工作場地影響小,受天氣影響大;噴杆噴霧機受天氣影響小,但不能在山地、密植作物田塊和沒有機耕道的田塊使用,兩種先進噴防機械正好相互補充。”青島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植保處處長王連剛介紹。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讓作物提前15-20天上市

在種植結構優化調整新模式的模塊中,現場展示了鮮食豌豆-花生高效輪作、春馬鈴薯-夏玉米高效輪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作物秸稈輕簡化栽培食用菌技術等新技術新模式。

據瞭解,當前設施蔬菜生產面臨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土壤問題。一個新的蔬菜大棚或溫室,採用傳統種植技術一般5年時間就會面臨土壤板結、鹽漬化、土傳病害和線蟲嚴重等連作障礙問題,再加上連年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增產不能持續、產品品質逐漸下降。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以秸稈、牛糞等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農藥的栽培新技術。具有操作簡單、節本增效的特點,以1畝地為例,需4噸秸稈和15方牛糞,再把8-10公斤菌種和80公斤麥麩加水混合發酵24小時後撒入鋪好的秸稈上,最後再進行起土回填、澆水、定植和打孔等操作。”

青島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循環農業首席專家王永顯說,“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該技術不但可以將秸稈、牛糞等變廢為寶找到利用新路子,而且可以把越冬棚地溫提高3-5攝氏度,氣溫提高2-3攝氏度,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提高4-6倍,水分利用率提高12%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60%,不但提高了農產品品質而且提前15-20天上市,收穫期延長30-45天。”

王永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畝棚室秸稈反應堆物料花費2000元左右(其中秸稈大約500元、牛糞800元、菌種和植物疫苗700元),機械田間作業費600元左右,合計物化投入2600元左右,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使用化肥和農藥的費用可以減少2000元以上,每畝增收3500元以上。

(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王軍 丁厚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