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饅頭的歷史還要從一個人說起-公劉,生卒年不詳,姬姓,名劉,“公”為尊稱,姬劉創建了部落國家,是古代周部落的傑出首領,一說姬劉即為姬姓劉祖先,姬劉是不窋之孫,鞠之子,生子慶節,周文王的祖先,由北豳(今甘肅省慶城縣、寧縣)遷豳(陝西省旬邑縣西南一帶)。《詩·大雅》篇名。記述周祖先公劉率領族眾遷豳(今陝西旬邑西),發展農耕的史事。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從外界進入旬邑縣城所看到的第一個建築就是這座公劉雕像,當地人都認為自己是他的後人,都以他為榮。他創立了第一個部落國家,他發明了我們夏天的最愛-窯洞,我們今天在餐坐上享用的豬肉,也歸功於他將野豬的馴,這些大家都很熟悉。可是有一樣,只能我們當地人才能獨自享用-花子饃。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花子饃就是最早的饅頭,是在周禮祭祀活動中用的禮饃,主要用於婚宴當中。由於它的形狀就像兩顆心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因而有心心相印、心心相連的寓意,現在的人給它起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心連心”。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花子饃的特點就是歷史悠久,形狀迷人,寓意深切,口感筋道,麥香濃郁。熱吃配辣椒末,鹹菜最為爽口。涼著吃更是一絕,閉上眼睛猶如來到成熟的麥田裡。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這樣好的花子饃為什麼幾千年來都不會被推廣開來呢?這裡面有地域原料要求在裡面,花子饃用的小麥麵粉大部分來自旬邑縣北原種植的小麥,以產量極低的紅小麥為最佳。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製作工藝複雜且要求過高,能保證一籠像樣的花子饃出鍋必須經過發酵、滴面、揉麵、看灰水、挽饃等工藝。發酵必須採用原始的生物發酵技術,酵面是上一次蒸饃預留好的,發酵的溫度掌握很關鍵,溫度低了面發不到位和溫度高了面太旺都影響將來的口感。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滴面是將發酵好的麵粉和乾麵粉按比例拌勻,達到軟硬適度的可塑狀態,同時適量加入用於中和酵面酸味的鹼面。緊接著就是揉麵,在旬邑有一句不成文的古話“打到的媳婦柔到的面”,話雖然不好聽,但足以證明揉麵這個環節對花子饃口感的筋道起了關鍵的作用,蒸一籠口感筋道的花子饃要將滴好的麵糰揉上上百次。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看灰水其實就是檢查發好面的最後環節,我們這裡還有一句話“自己都把饃蒸黃了還給人家看灰水”灰水看得好不好對花子饃的色澤起著決定性作用,蒸好的花子饃顏色發青還是發黃?還是雪白雪白的就看你的灰水看的如何。最後一道就是挽饃上鍋了,將看好灰水的面挽成饅頭的形狀,弧面刷一層消融的豬油,拿兩個麵糰油麵相靠,杆成燒餅狀,一分未四個三角,兩隻手分別捏住兩個等角處,順時針纏繞360度立即上鍋,大火蒸30分鐘,這個時候十米開外都能聞到濃郁的麥香味了。

先周時期的饅頭,3000多年後的今天,只有這個地方的人食用

還等什麼?快去剁一碟辣椒末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