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將舊民主主義革命推向了最高潮,正是這次偉大的歷史事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也宣告了中華民國的建立,當後人去回顧那段歷史時,同樣會被當初的激昂歷史所震撼,難免心潮澎湃。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貧窮的清朝百姓

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辛亥革命"四個字就是時代符號,是20世界初華夏民族和帝國主義、君主專制、壓迫生活的抗爭經歷。

不過有意思的是,包括孫中山先生在內的革命家,最初並沒有將那次大型革命事件命名為:"辛亥革命",媒體也是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稱呼。

一、辛亥革命的締造者之一孫中山對此並無固定稱呼

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奠基人,辛亥革命的締造者之一的孫中山先生,他在20世紀初期前後幾十年裡的革命功績,國人是看在眼裡的,雖然不能簡單地說"辛亥革命"的發生是他的一人之力,但其也是和孫中山先生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孫中山像

辛亥革命的第二年,清政府便發佈了退位詔書,中華民國也隨之建立,由孫中山先生擔任臨時大總統。

在孫中山先生就職期間,發佈了一些以自己名義書寫的公文,其中可能涉及了對歷史(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回顧,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一些展望。

在這些文字中,孫中山先生先後將此次"大型革命事件"記作"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而非為其定名為"辛亥革命"。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大公報》關於辛亥革命的報道

受此影響,社會上的輿論在描述這件事時,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按照主筆的喜好任意為此事起名:

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而"辛亥革命"極為罕見。

雖然名目眾多,不過這些名字的實際意思都指向了1911年(辛亥年)在武漢地區爆發的武裝起義,並且明確了其和革命力量(民國)息息相關,旨在推翻清政府這些因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會起到影響理解的負面作用。

二、20世紀20年代,"辛亥革命"一詞趨向專一化

在1911年的那場"大型革命事件"過去了十年左右,人們用"辛亥革命"一詞指代,開始變得頻繁,這一詞其影響也逐漸升溫。

1919年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當時剛剛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平日裡經常在《湘江評論》中發佈文章,此時恰逢他的政論長文連載《民眾的大聯合》正在刊發,其中便提到了"辛亥革命"並圍繞此事件進行了精煉闡述,描述了其革命本質的內核、成功原因等多個方面。

五四運動後,文學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文字也成為了宣揚新思想的優秀武器,《湘江評論》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由毛主席提議、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的機關刊物:

從辦報意願和熱情來看,毛澤東渴望創辦一個刊物以團結有志之士共同奮鬥的想法由來已久。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青年時期的毛主席

當時,毛主席常以《湘江評論》做武器,提出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揭露和鞭笞,這其中便會涉及到一些反帝反封鬥爭的經典案例,而1911年的那場"大型革命事件"自然首當其衝,頻繁見諸於偉人的文字之中。

可以看到,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已經有了以"辛亥革命"一詞作為該事件專有名詞的習慣,這也側面反映出一些相關詞語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無論是編者還是廣大讀者,對"辛亥革命"一詞的接受度更高一些,標誌著"辛亥革命"一詞正在趨向專一化。

三、陳獨秀撰文全面探討辛亥革命,最終形成專有名詞

此後,時間來到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由於外敵環伺,國共兩黨放下成見,精誠合作,共同抗擊日寇,雙方之前敵視和對立的態度暫時消散。

除了部隊的協同作戰外,我黨內的一些高層人士也有心在政治領域改善兩黨關係,比如陳獨秀就專門撰寫了《辛亥革命與國民黨》一文,用來探討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也藉機表揚了孫中山先生以及革命力量在此事中的卓越表現。

圍繞著這一觀點,"辛亥革命"一詞高頻詞地出現,也逐漸成為了1911年的那場"大型革命事件"的專用名詞。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陳獨秀像

由於國共合作極大鼓舞了全國國民抗戰的積極性,喚起了民族自豪感,所以華夏各地的百姓都對此事表示了極高的關注,各類新聞層出不窮。

而陳獨秀先生憑藉自己在文壇的崇高地位和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的身份,其寫出來的文章必定更有說服力和傳播廣度,被各種媒體紛紛轉載發佈,得以呈現在全民面前。

憑藉著這種廣泛的傳播程度,全國上下的百姓,即使對1911年的那場"大型革命事件"之前瞭解得相對有限,此時也能憑藉陳獨秀先生的文字還原當時的經過。

並且瞭解時代賦予其的豐富內涵,更重要的是記住了這個名字"辛亥革命"而之前媒體用多種稱呼指代其的歷史,也在這一刻徹底宣告結束。

1911大型革命事件:孫中山締造,毛主席作評,陳獨秀最終定名

上圖——天干地支紀年表

四、結語

按照我國傳統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來說,1911年正是辛亥年,這就是"辛亥革命"一詞由來的原因。

像這種命名方法,在我國曆史上並不罕見,比如"《辛丑條約》"、"戊戌變法""庚子賠款"等專有名詞。

一般來說,天干地支紀年法被其他名詞取代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重複性,比如說辛亥年每隔六十年出現一次,倘若在其他的辛亥年裡,中國也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事件,並且有極其巨大的影響力,那麼"辛亥革命"就不可能簡單地用來命名1911年的事情。

然而回顧中國歷史,辛亥革命的影響力是前無古人的,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因此成為專有名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

本文中關於中華民國時期對"辛亥革命"的稱呼,參考於《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

本文中關於毛主席創辦《湘江評論》的描述,參考於《青年毛澤東這樣辦》

文章結合史料並摻雜個人理解分析,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