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琅琊臺——從秦皇漢武到海外尋仙

海與山是青島的特色,與青島嶗山相比,琅琊臺更是有著獨特悠長的歷史文化傳奇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琅琊臺作為秦始皇、漢武帝東巡,徐福海外尋仙的文化名山,也是海上絲路史上最早的起點之一。琅琊一詞,更是古時山東半島的稱謂。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鎮琅琊山上,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因山形如臺,在琅琊,故名琅琊臺。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的重要城邑,齊桓公、齊景公嘗遊此,數月不歸。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琅琊,起觀臺,以望東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遷民3萬戶於琅琊臺下;大興土木,修築琅琊臺,以觀海望日;於臺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刻石立碑,頌秦功業;祭祀“四時主”;在琅琊臺兩度遣徐福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也正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最後一次東巡中,又登琅琊臺,在歸途中病死於沙丘平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臺,刻詔書於始皇所立石旁。漢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臺……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歷代帝王、官吏、文人、學者,常以登遊琅琊臺為樂事,並留下了許多文獻史料和作品;唐宋詩人例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蘇軾等的名字更是與琅琊臺聯系在一起,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關於琅琊臺的詩文;《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歷史典籍也都對琅琊臺有大量的文字記載,因此,琅琊臺也有“千古名勝”之說。在琅琊臺還出土了秦代“千秋萬歲”瓦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琅琊臺考古發現的秦漢時期排水管


位於琅琊臺頂西部的琅琊刻石,是秦琅琊刻石的複製品。刻石通高4.8米,上寬0.76米,下寬2米,東、南、西三面環刻,分秦始皇《頌詩》和二世《詔書》兩部分,共計447字。1993年底始複製,翌年9月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築就琅琊臺後,在臺頂立石刻,頌秦功業。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臺,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詔書和大臣從者名。歷經風雨剝蝕,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作《書琅琊篆後》,記其登琅琊臺所見:“今頌詩亡矣,其從臣姓名僅有存者,而二世詔書具在。”清順治年間諸城知縣於琅琊刻石南面刻“長天一色”四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諸城知縣見刻石裂,熔鐵束之。清道光年間,鐵束散,刻石碎。後諸城知縣築亭覆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4月間,一次大雷雨過後,碑石散失。1921—1922年,諸城視學王培祜先後兩次登琅琊臺搜尋,將散碎碑石湊合。後殘石被移置諸城縣署,1949年後移置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殘石高129釐米,寬67.5釐米,厚37釐米;現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書,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國現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稱國寶。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琅琊臺周邊考古發現的方格紋墓磚


圍繞秦始皇登琅琊臺,還演繹流傳了許多關於秦始皇的故事,例如《始皇趕山》《秦始皇修築琅琊臺》《老灣哭墳》等許多民間傳說,經過千百年來在民間鄉野演繹流傳,逐漸成為百姓追求美好生活、渴望人生平安、懲惡揚善的精神寄託。這些傳說也已進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留給青島的最後60公里春秋戰國記憶

橫亙山東境內的齊長城遺蹟綿延千里,跨越青島西海岸新區200餘座山稜入海——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齊長城石寨山段


西海岸新區史家夼東山一帶的居民或許不會想到,山丘上那道陪伴了幾輩人的不起眼的“土牆”,就是已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世界文化遺產——齊長城。這一興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遺址,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長城鼻祖。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齊長城山周村段


齊長城,東西走向,橫亙山東。它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廣裡村北的嶺子頭,全長1200 餘里,史稱“千里齊長城”。而它最後的60餘公里,正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西起六汪鎮李家前夼村西嶺,跨越包括小珠山在內的200 餘座山頭,東至長江路街道辦事處東於家河村入海。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齊長城的始因,以“禦敵”的論述為主流。當時,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魯和晉又都是春秋強國,因此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建長城。

據考證,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築西段,戰國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東段長城共修築了70餘年(公元前356—284年)。經過春秋戰國200餘年的努力,齊長城東西銜接,齊國南境國防線的建設才告築就。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齊長城遠景


1987 年,齊長城作為長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至2014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曾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西海岸新區境內兩段齊長城進行調查勘探,其中史家夼東山段至山周村西山段全長約6.5公里的齊長城,因為位於丘陵山脊之上、離居民生活區較遠而保存相對較好。這裡被以馬尾松為主的樹木覆蓋,比較典型地呈現出了歷史上齊長城原有的風貌,所看到的長城輪廓,有的地方高度達到3米甚至5米,寬度達到7米或8米。

根據2014年的考古勘查報告,西海岸新區段的齊長城在不同地段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大致有三種情形:一是用石灰、沙等混合而成的土;二是純粹用土夯築;三是用塊石壘築,這種情況多見於高山地段,以小珠山部分最具代表性。考古人員發現,西海岸新區域內齊長城的修築,普遍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不僅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勢來興建,建築材料也主要是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夯築的土(砂)就是從長城兩側附近就近挖溝取土而來,大小不一的石塊則取材於附近的基岩。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齊長城發現的“荊公孫敦”


西海岸新區博物館藏中,一件徵集自六汪鎮齊長城腳下的青銅器令人浮想聯翩。它通高10.7釐米,呈半球形,口徑20.7釐米,身側對應各有一環耳,通體裝飾乳釘紋,底部有三獸蹄足。最為重要的是器皿內壁上鑄刻的銘文。文曰:“荊公孫鑄其善敦,老壽用之,大寶無期”,根據銘文,這件器物被定名為“荊公孫敦”。原先的持有者講,清光緒年間,其祖上在六汪鎮山周村北的長城腳下種地時發現了這件銅敦。

銅敦作於春秋晚期,恰與齊景公生活的年代相近,《晏子春秋》中記載,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琅琊。”《說苑》也記載了齊景公“遊於海上樂之,六月不歸”的故事,而銅敦在琅琊周邊出土,與史籍中所記的景公出遊的事蹟或許可互為註腳……不過,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這件銅敦現在已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即墨故城——緣起東周的古膠東之“心”

在平度市東南30公里的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仍留存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始建於東周的古城——即墨故城遺址,這裡曾是古代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2001年,即墨故城遺址(含六曲山墓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即墨故城遺址


作為中國文明起源階段規模較大、水平較高的大遺址,即墨故城是中國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即墨故城近貌


春秋時,齊大夫朱毛曾居於此,故俗稱“朱毛城”;西漢時膠東國康王劉寄曾設都於此,所以又名“康王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西漢猴子抱樹銅燈臺


據《重修即墨縣誌》記載:“故即墨城,齊初並萊,以萊古都遼遠,建此城於萊國之中,北依群山,南控芥莒,名朱毛城,後為即墨。” 如此,古城應始建於春秋時期。戰國時,即墨經濟發達,成為齊國五郡之一。項羽滅秦後,大封諸侯,分齊地為齊、膠東、濟北3國,即墨為膠東國郡。西漢文帝分齊地為7國,即墨仍為膠東國都城。景帝時封子劉寄為膠東王,治即墨,傳至六世時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所廢。東漢時期,即墨故城失去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地位,漸漸衰廢。到隋開皇十六年(597),縣城移至不其城(今城陽一帶)北10公里處,即為今日即墨城。而即墨故城遂傾圮為遺址。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西漢鎏金銅鳳鳥


據考證,即墨故城分內、外兩城。外城南北長達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南、西兩面城牆已不存,北城牆殘高約1米,尚留遺蹟,東城牆尚存1500米,城基寬約30-40米,高4-5米,全為夯土板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戰國節墨之法化刀幣


東城牆北段沿尤水(即今之小沽河)之走向而建,南段折向西南。現存長1.5公里,高約4至5米,厚約30—40米的城牆,均為夯土板築,層次清楚,異常堅固。北城牆因文革期間窯廠取土燒磚,僅存高約半米,長不足千米。內城位於外城東南部,城牆雖已不存,但已探明的遺蹟有建築群、東西倉、貯貨灣等。即墨故城常有銅劍、銅戈、箭鏃、弩機、回紋鋪地磚、大型空心龍紋磚、戰國齊刀幣、燕明字刀幣、齊刀幣錢範、漢半兩錢範等文物出土。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即墨故城出土文物


多年來,這裡先後出土大量兵器、青銅器、建築材料,地下埋藏極為豐富。即墨故城曾長期作為秦漢時膠東郡治和膠東國的國都,遺址清晰,方位明確,歷史記載詳細,為研究我國古代郡國曆史、沿革、城市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同時,即墨故城軍事地位重要,燕國大將樂毅在故城北部築城,田單大擺火牛陣破燕復齊,這些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即墨故城出土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位於即墨故城西北3.5公里處,山東省最大的古墓群——六曲山墓群便坐落其中,成為即墨故城遺址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六曲山墓群東起龍虎山,西止窟窿山,東西綿延30華里,橫跨30餘個山頭,分佈於平度市麻蘭鎮、古峴鎮、雲山鎮3處鄉鎮。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 琅琊臺 齊長城 即墨古城


▲六曲山墓群遺址近貌


據資料記載,墓群現有包括西漢康王劉寄等6代膠東王陵在內的古墓360餘座,大部分為漢代墓葬,少數屬東周墓葬,分佈之廣,規模之大,均為我省罕見。這些墓葬方位明確,封土高大,部分大型墓築有400餘平方米的方臺,並有建築遺蹟,墓周圍散佈著大量漢代板瓦、筒瓦、殘卷雲紋瓦當、花紋磚和殘空心磚等,大型墓前的方臺都殘存一個斜坡,延伸到墓前,可能是臺階部分。整個古墓區長滿松樹、灌木、野草,部分臺上被村民種上果樹。六曲山墓群對於研究漢代膠東國的歷史及殯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佐證。

文章轉載自:青島文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