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道路越走越寬闊

圖片

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道路越走越寬闊(楊紫軒 攝)

圖片

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道路越走越寬闊(楊紫軒 攝)

圖片

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道路越走越寬闊(楊紫軒 攝)

圖片

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道路越走越寬闊(楊紫軒 攝)

臨滄,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片2.36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個民族共生共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臨滄開始美名遠揚。

北迴歸線穿過臨滄,太平洋、印度洋的分水嶺處於臨滄,以“太陽轉身、兩洋分水”獨特地理區位著稱,與緬甸長達290公里的邊境線上有3個國家級口岸,是國家邊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對外開放地區,是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門戶。

這裡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享有“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避暑避寒城市”“中國恆春之都”“世界滇紅之鄉”“世界佤鄉”等美譽。

千百年來,馬幫銅鈴聲聲縈繞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先民們開闢出“茶馬古道”,通過茶葉與外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臨滄曾經有過修建鐵路的夢想。1938年,滇緬鐵路開工建設,但後來由於戰爭原因而被迫停工。

在大臨鐵路開通之前,一條繞山轉水的214國道是臨滄市外出的主要通道。近年來,經濟社會不斷髮展,這條路由於坡陡彎急、通行條件差,沿線礦產和旅遊資源均未得到較好的開發,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嚴重製約了臨滄市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全國交通高速發展、高鐵縱橫的新時代,滇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步伐不斷加快,臨滄人民擁有鐵路的夢想變得越來越迫切。

2015年12月,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雲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臨滄各族人民群眾的期盼中,雲南省規劃的“五出境”鐵路之一的大臨鐵路開工建設。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參建各方迅速掀起建設熱潮,經過5年的艱苦奮戰,鐵路建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按照國鐵集團黨組、雲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年底順利開通運營。打開了臨滄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大門,鐵路沿線各族人民唱響新時代讚歌,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寬闊。

圓百年夢,開啟新篇

大臨鐵路北起大理州大理市,經大理州巍山縣、南澗縣,穿越險峻無量山脈,與瀾滄江並肩南行,跨臨滄市雲縣,南至臨滄市臨翔區,為國鐵I級單線電氣化鐵路,設計行車速度為每小時160公里,202公里線路上有176.3公里的橋樑和隧道,地質條件複雜,建設難度極大,可謂在大山裡修“地鐵”。

由於地勢險峻,大臨鐵路建設可借用道路甚少,施工便道、鋼構廠、員工住地都是“削山造地”。到了地下,更是面臨著岩層破碎、地下水豐富等重重阻礙,突泥涌水等災害多發。建設者不畏艱難、頑強拼搏,與莽莽無量山展開了一場場艱難而精彩的博弈。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紅豆山隧道。紅豆山隧道位於雲縣境內,全長10.61公里,隧道內含有8種有毒有害氣體,並在巖體中形成高壓氣囊,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風險,在我國鐵路施工中首次遇到,在世界範圍也極其罕見。隧道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危險區域佔到70%以上,現場工人在40多度的高溫環境中必須戴著防毒面罩施工。

經過1000多個日夜奮戰,紅豆山隧道於2020年7月9日順利貫通。在鐵路建設者的忘我拼搏奉獻下,難關一個一個被攻克,朝著2020年底通車的目標奮進。

正值項目衝刺開通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卻突然襲來。昆明局集團公司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組織參建各方全力以赴開展攻堅會戰,重難點工程相繼取得突破;採取超常措施倒運機械設備,分段組織架樑和人工鋪軌。

雲縣的彝族同胞、民間藝術家阿卓山不久前專門為大臨鐵路創作了歌曲《火車開進我家鄉》。這條鐵路的開通,讓臨滄市各族人民歡呼雀躍。阿卓山很高興地說:“鐵路開到我們臨滄,讓我們備受鼓舞,感覺到好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臨滄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魯紹雲說:“這條鐵路的建成開通,對於我們臨滄市來說意義重大。它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大大縮短了我們出行的時間。這一改變,扭轉了我們交通不便的困局,讓我們在招商引資、發展旅遊業、特色農業等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大臨鐵路沿線多半穿行於山區,沿線少數民族眾多,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交通不便,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大臨鐵路開通之後,沿線的交通條件實現質的跨越,為沿線各縣市在“十四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藉著大臨鐵路這條強勁的大動脈,沿線各縣圍繞搶抓鐵路發展機遇,濃墨重彩設計規劃高質量發展。人心思變,鐵路沿線地方政府迫切希望依託鐵路“溢出效應”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人民群眾也看到美好生活新希望。

巍山縣是大臨鐵路的北大門,緊鄰大理州大理市,大臨鐵路開通,結束了巍山不通鐵路的歷史。巍山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茶文清介紹,大臨鐵路的開通,對巍山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巍山縣已經圍繞大臨鐵路提前謀篇佈局,圍繞貨運大倉站打造工業物流園區,農業主打“1(肉牛)+3(紅血梨、核桃、菸草)+N(特色農作物)”發展模式,打造特色農業。同時,充分利用大理至巍山時空距離縮短的機會,充分開發當地旅遊資源。

南澗縣位於無量山與哀牢山結合處,境內土地99%都是山地,大臨鐵路在縣域內的瀾滄江邊設有小灣東站。南澗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李劍梅介紹,南澗縣地形以山地為主,經濟發展受限很大,大臨鐵路開通後,南澗縣借勢補強交通設施,與鐵路形成聯動,充分開發當地特色農業、無量山大景區等,勇闖跨越發展的路子。

對於雲縣各族人民來說,火車開到雲縣是一件大喜事。雲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楊學華告訴我們:“最近,大街小巷各族同胞都在歌唱火車開進雲縣來。”火車的到來為雲縣打開了發展的思路,不少當地企業已經圍繞這條鐵路謀劃著企業的未來。雲縣是火車進入臨滄市的第一站,雲縣的未來圍繞著火車書寫,他們將不斷完善通往周邊各縣的基礎設施,帶動相關產業佈局,把雲縣打造成次區域交通樞紐。

一條鋼鐵大動脈進入古老的臨滄大地,這片西南邊陲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大臨鐵路開通,為臨滄發展增添了新引擎,為臨滄產業結構調整、優勢資源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臨滄市搶抓大臨鐵路帶來的機遇,依託豐富的物產基礎和雄厚的產業基礎,創新引領,培育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六大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打造“一縣一品”“一園一特色”,搶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機遇,著力構建“兩型三化”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臨滄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

大臨鐵路方便快捷地聯通省內外,將有效拉動“務工經濟”發展。臨滄每年都有大量人員走出家門外出務工,他們乘汽車到昆明中轉需要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特別是春節前後的出行高峰期,易造成“回家難、出門難”局面。鐵路開通後,他們坐火車到昆明的時間,比坐汽車節約一半還多。

大臨鐵路開通,極大壓縮滇西與祖國內地、沿海地區的時空距離,外出務工或是回家都能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能夠讓更多的人選擇外出創業,增加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綠色動脈,健康發展

大臨鐵路穿越無量山脈、瀾滄江流域,沿線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旅遊資源、自然景觀豐富,鐵路運輸使用清潔能源,與這一地區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大臨鐵路所穿越的各縣市緊緊抓住交通條件改善的機遇,積極打造集休閒與旅遊一體的特色農業、康養產業。

這條鐵路所穿越的沿線各地,可謂是“珍珠遍地”。大理巍山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70個文化保護單位、268個重點文物、8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10位傳承人;南澗縣有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臨滄市的瑰寶則藏匿於大山之中,臨滄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的主產地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臨滄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有滄源崖畫、翁丁佤寨、佤山雲海等風景名勝。

然而大山在造就奇偉瑰麗風光的同時,也帶來“地險路狹、人馬難行”和“對面聲相聞、見面走半天”的苦澀。許多外地人來到這裡後感嘆,這裡的路和蜀道一樣,同樣難於上青天。長久以來,大山的阻隔和交通成本、時間成本的高昂,嚴重製約了當地特色農業、旅遊業的發展。

臨滄氣候溫潤,被稱為“恆春之都”,是上佳的療養勝地。臨滄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鬍麗萍說:“過去,我們想走出去,外面的人也想來臨滄看看,可是交通條件太差,很多人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考慮到交通情況就放棄了。現在大臨鐵路通了,到昆明只要3個多小時,這將讓更多的遊客走進臨滄。”

胡麗萍介紹,臨滄市文旅企業起步較晚,而且旅行社在制定旅遊路線的時候也會考慮時間成本,因此旅遊發展受限很大。“但是,隨著鐵路開通,我們也看到臨滄旅遊發展的後發優勢。目前我們已經有景區29個,其中AAAA級景區2個。隨著火車開通,我們市內的基礎交通設施不斷完善,旅客進來就能實現‘快旅慢遊’。”胡麗萍對臨滄旅遊發展很有信心。

旅途時間縮短,會吸引更多的遊客。對當地旅遊業來說,這是難得的機遇,更是一種挑戰——這將倒逼當地完善旅遊基礎設施、豐富旅遊內涵,全面提升景區影響力和延續景區生命力。為迎接更多遊客到來,臨滄市已經組織市內旅遊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以更好的形象迎接各方來客,擦亮“臨滄旅遊”這張名片。

交通興則百業興,除旅遊業外,巍山縣還利用紅河谷地熱幹氣候優勢,發展檸檬種植,目前已種植完成一萬畝,遠期規劃將達5萬畝,能夠有力促進農民增收。

圍繞大臨鐵路,南澗縣提出“無量山大景區”打造概念,立足“高山、淨土、生態”的資源優勢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優勢,重點打好“生態牌”“綠色牌”“文化牌”,提出“文旅引領、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的總體發展思路,推出自然觀光遊、民俗體驗美食遊、自駕徒步健康遊、康養休閒度假遊、科考探秘趣味遊,形成獨特的“無量山大景區”。

跨越之路,高唱新歌

在中國地圖上,臨滄是祖國的邊陲;放眼亞洲,臨滄則是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對臨滄而言,優越的區位優勢意味一個產品輸出的巨大市場、一個巨大的物流週轉中心,更是一扇奔向祖國平原、奔向大海的“發展之門”。

展望未來,臨滄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魯紹雲認為:“這條鐵路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影響,應該說思想上的轉變,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以前我們一直以邊陲自居,現在鐵路通了,改變我們的時空與地域觀念,我們的區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接下來,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條鐵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觀念一變天地寬,邊陲之地變前沿。臨滄北上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下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東遙望長江經濟帶,是雲南省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臨鐵路使臨滄區位優勢得到釋放。臨滄具有毗鄰東南亞的區位優勢,大臨鐵路將臨滄與內陸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對加強臨滄邊境口岸與國內各地的聯繫、加快實現雲南與東盟的互聯互通、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改善投資環境和把臨滄建成對外開放的重要支點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時對加強我國與東盟地區的經濟聯繫,促進雲南經濟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

魯紹雲介紹,目前已有中遠海運等十多家企業因大臨鐵路的開通而入駐臨滄。

這些企業之所以選擇臨滄,是因為大臨鐵路大幅縮短臨滄與各省市的時間距離,打破制約臨滄與外地人流、物流交往的瓶頸,原材料進入臨滄更加便捷,運輸時間成本大幅下降後,臨滄的勞動力資源、沿邊對外貿易優勢就能充分發揮。

內聯外通,這一改變,帶來的變化是一系列良性變化。魯紹雲說:“鐵路開通後,我們加快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內部微循環,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更多的企業入駐,給臨滄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能夠解決當地更多群眾的就業問題。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臨滄依託大臨鐵路吹來的東風揚帆起航,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放眼未來,充滿希望,大臨鐵路是雲南省“五出境”鐵路之一,下一步,隨著臨翔區至清水河口岸的鐵路建設,臨滄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釋放。

依託鋼鐵大動脈,臨滄著力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規劃“打造一核、打通一軸、構建兩帶、多點支撐”的發展空間佈局——打造孟定國際化陸港型口岸城市,以打通中緬國際大通道臨翔至清水河段鐵路對外通道主軸,構建以孟定國際化陸港型口岸城市為核心的滄源、耿馬、鎮康、永德沿邊城鎮帶和臨翔主城區為中心的鳳慶、雲縣、臨翔“雙江一體化”城鎮帶,聯動“兩帶”以外的鄉鎮實現經濟多點支撐。

雲縣原鐵建辦主任謝正祥談到大臨鐵路,激動地說:“我們臨滄人民盼望這條鐵路已經很久,修建鐵路時,沿線各族人民都積極配合。特別是徵地拆遷的時候,賠償款一時下不來,有的老鄉主動跟我們說‘地你們先徵用,補償款可以慢慢給’,讓我們搞鐵路建設的人很感動。可以看得出來,老鄉們多麼希望鐵路早日建成。”

大臨鐵路作為雲南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將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千里鐵路長廊串起雲南綠水青山,沿線各族人民搭上經濟列車,道路越走越寬闊,接續奮鬥奔向幸福美好生活,唱響新時代的讚歌。(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