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父亲毛顺生和恩师杨昌济是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自然生理之父,一个是精神之父。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毛泽东认为父亲从来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很难理解父亲

毛泽东出生在典型的中国式的严父慈母家庭。父亲年轻时因家道艰难,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被迫外出参军,在湘军中当了好几年兵。正是这几年的军旅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生活的阅历,也积累了一些钱财,回家后购置了二十多亩稻田,除此之外,还兼做粮食及猪牛生意,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毛泽东上面还有哥哥,不过很小时候就夭折了,毛泽东是家中长子,自然被寄予厚望。父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为吃苦耐劳、拿得起农活、生意头脑灵活这些是立身处世、振兴家业的根本,把毛泽东着意按此培养。从六岁起拔草、放牛、拾粪、砍柴,这些都是毛泽东的日常工作,识字后就帮父亲记帐。而正好相反,毛泽东完全志不在此,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渴求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才是他向往的方向。父子之间长期冲突,少年时期的成长,伴随着对父亲的不断反抗。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父亲很严厉,14、15岁的时候让他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有一年冬至,父亲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他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很生气,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父亲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经过这件事,父亲心底可能也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就同意了他外出读书的要求,这时毛泽东18岁。从现在开始,他和父亲就在两个世界探寻,父亲延续着祖辈的足迹终身辛劳,最后倒在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而毛泽东则在更广阔的世界寻找着自我价值。在漂泊中寻求自我成长的毛泽东,离家之后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果没有遇见杨昌济,毛泽东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5年中,毛泽东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杨昌济。杨昌济是青年毛泽东最景仰的人,是毛泽东人格和思想的塑造者。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杨昌济年轻时应试举人不中,为生活计,在家设馆授徒,潜心研究宋明理学,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杨昌济对战事十分关心,见清兵一败涂地,而清朝当局还一味妥协,心中焦急,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杨昌济冀望睁眼看世界,1902年,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获官费留日资格。此后十年,他留学日本、英伦,游历考察德国瑞士,是当时为数不多学贯中西,对中西方文化、社会、哲学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回国之后,杨昌济婉拒了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邀请他当省教育司司长的聘约,出任师范学校教员,秉承“欲栽大树柱长天”的理念,奉行教育救国的理想,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以此监督官僚政府,改善权力运行体系,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毛泽东离家求学,正是想打开羽翼,展翅高飞的时候,但却一片迷茫,不知道往哪飞,而杨昌济正是这个指路的人,在杨昌济的鼓励引导下,他真正找到了自我。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当杨昌济一身西装站立在课堂上,由西方的伦理学、西方的文化发展开始,讲述西方的历史进程,并结合国家那时的实际,引导他们对国家前途、国家命运思考的时候,对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将长沙就看做最大天地的毛泽东来说,无疑在他的眼前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这个窗口对于正在寻求自由、寻求解救中国真理的一代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他们最想要看到的风景。所以,杨昌济成为毛泽东等学生敬仰并深爱的老师。

恩师和父亲,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周之内相继离世

1920年1月17日,恩师杨昌济在北京逝世,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顺生在老家湖南韶山去世,前后只相差一个星期。父亲去世时,毛泽东正在北京协助杨家兄妹料理恩师丧事,路途遥远,也不及赶回,就发电报让大弟毛泽民主持父亲的丧事。

父亲的去世带给毛泽东的冲击,远没有恩师杨昌济大,这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令他爱恨交加,一个令他景仰感怀。在后来的回忆中,他说父亲更多的是束缚了他,而恩师杨昌济先生,是精神理性之父,给了他人生的指引。

毛泽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爱恨交加,一个景仰感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