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2010年3月,國內上映了一部由吳君如,任達華主演的電影《歲月神偷》,

電影透過懷舊的色調,隱晦的象徵,以及雙線敘事的方式,將導演想要表達的親情,愛情的故事,表現的淋漓盡致。

《歲月神偷》是導演羅啟銳半自傳式的故事,裡面的主要角色,羅家一家四口以及富家女芳菲幾個。故事整體,看起來有些俗套,但卻仍舊能夠讓人產生滿滿的感動,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真情實感。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這個故事,是根據羅啟銳自己的故事改編的,電影裡的小弟羅進二,就是導演自己,而老大羅進一的原型,正是導演早逝的哥哥。

那麼,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他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故事的見證者。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參與者:神偷的具象化

“偷”,這本身並不是一個光彩的動詞,可“神偷”,卻又在不光彩中,加了一道光環。

電影的開始,就是小弟偷東西的情節,隨後畫面一轉,成了小弟頭上套著一個透明的魚缸,從魚缸裡看世界。

他的視角中,這個世界,像是一道舊風景,所有的東西,隨著時光的倒影,慢慢扭曲變形,而他參與的,像是自己的過去。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歲月神偷》這個名字裡,歲月本身就是無法觸碰的東西,它們總是悄悄地流逝,而神偷,卻又是具象的動作,這個動作,由故事的參與者去扮演,顯得實在很多。

以神偷比作歲月,那麼,小弟,其實就是那個具象化的“歲月神偷”。

小弟是小偷,他自小調皮,聰明,卻又有些不好的習慣。

比如說,他前面出現的畫面裡,總帶著“偷”的動作,從偷魚缸,到偷猴子像,再到偷夜光杯,偷旗子,這些東西,隱喻的,正是“歲月”偷走的寶貝。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小弟是“歲月神偷”的具象化,故事裡,除了用“偷”這個動作作為隱喻,其實還用了很多旁證。

例如,自己一個人供了半份月餅會,在那個時代,對於底層的小老百姓而言,月餅是一種奢侈品,供月餅會,那就相當於現在的孩子,拿著鉅額的錢去做了一件大人才做的事,而這些錢,是哪裡來的呢?

是小弟在明星照片上,刻意模仿人家的簽名,然後轉賣照片而來。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關於小弟喜歡的馮寶寶,故事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情節,那就是小弟說過長大後要娶馮寶寶,可轉眼間,媽媽去取笑他連自己的老婆也賣了。

這些說明了什麼?人小鬼大?

不是,說明了小弟在事情的選擇上,更傾向於成人化,也就是未來。是以未來人的眼光,參與過去的記憶,將過去的那段歲月,具象化成自己。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講述者:第一人稱的故事講述

這是電影裡,最明顯的一個特色,小弟作為故事的參與者,可他又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

電影以小弟的第一人稱敘事,透過幾乎像畫外音的方式,站在了旁觀者的角度上去看這個故事。

故事裡的羅家人物,每一個是什麼樣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狀態,都透過小弟的口說出來,在前半段的講述裡,小弟口中的過去時光,是懵懂的,打打鬧鬧,充滿了歡聲笑語的。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尤其是,電影裡,羅進一病了以後,參加知識競賽活動中,因為記憶的漸漸喪失,以至於比賽落敗,隨後就有了小弟在講述過程中,爸爸媽媽不斷找人詢問打聽答案的畫面。

在小孩懵懂的認識裡,爸爸媽媽是打聽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知道,他們打聽的,並不是這些選題,而是治療的方法。

可這樣的時光,卻慢慢走遠了,“離開”,成了他後半段故事的記憶,改變了他童年的基色。

那麼,是誰的離開呢?

最早離開的,是芳菲。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小弟在介紹芳菲的時候提到過,哥哥喜歡芳菲,他也喜歡,芳菲在這個時候,就是個大姐姐的人設,在他的死纏爛打下,他也確實是經常跟在哥哥和姐姐身後。

可當芳菲的家境被進一發覺,富人和底層窮人之間的隔閡,變得格格不入,進一更是下意識地遠離芳菲,就連她的電話,都不敢接。

10號風球的到來,也預示著屬於他們家的風暴,即將開始,而這裡面,是兩個人的離開。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一是哥哥,二是奶奶。

羅進一的白血病,奶奶的漸漸老去,都讓這個原本窮困,卻溫馨的故事,變了顏色。

電影裡,對於奶奶這一塊,並沒有用什麼筆墨,但奶奶告訴小弟的那一段話裡,就暗示了她的老去,羅進一的葬禮上沒有奶奶的身影,同樣也是一道伏筆。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中,奶奶要麼是病了,沒法出席,要麼,就是已經不在了,當然,作為一個看電影的觀眾,也許更傾向於前者,畢竟,這裡的離開,還伴隨著小弟的成長,如果奶奶算一個,那麼一定是在哥哥之後。而羅進一去世的幾年後,他們的老爸,也去世了。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當然,除了故事裡小弟親近人物的離開,還有很隱晦的兩個人物的離開,

一是馮寶寶,二是醫院裡的無名氏。

先說馮寶寶。

馮寶寶是上個世紀早期的童星,可她卻命途坎坷,在10多歲的時候,遠走國外留學,圓了自己的讀書夢。

小弟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童年往事,而《夜光杯》,是馮寶寶在1961年上映的作品,電影裡,有一幕是夜光杯在魚缸裡倒下的鏡頭,似乎也暗示了在小弟的故事線裡,馮寶寶離開影視圈去讀書,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再說醫院裡的無名氏。

小弟和哥哥跟著媽媽北上的時候,說是去探望親戚,但最後卻停留在了醫院裡,窗外大雪紛飛,透過窗戶,他和哥哥清晰地聽到窗外的呼救聲和哀嚎的求救聲。

隨後,是醫生宣佈對方送來的太晚,救不回來的事實。

擔架上的這個人物,甚至連臉都沒看清楚,可他/她在雪地裡的一灘血以及那種死亡的聲音,卻讓小弟清楚意識到:死亡,代表的,是徹底的離開,是未知的所有恐懼。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見證者:他是哥哥的倒影

為什麼說小弟是他哥哥的倒影?

在整個故事裡,他是調皮搗蛋的代名詞,而哥哥則是榜樣式的優秀鄰家孩子形象。在哥哥的光環下,調皮搗蛋愛說謊,愛偷東西的小弟,反而容易被忽略掉。

電影裡,羅進一曾經跟初戀女友芳菲提到過“雙影彩虹”的概念,並聲稱一條彩虹是另一條彩虹的倒影,一明一暗,顏色順序相反,多年難得一見。

結局中,這條雙影彩虹,卻在小弟跟媽媽從墓地走過之後,顯現了出來,彩虹出現了,可小弟和哥哥一樣,也沒見到,這就意味著他自己,是身在其中的。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可這並不夠證明,他成了哥哥的倒影,活成了哥哥的樣子。

於是,故事中,做了無數的鋪墊,去證明這個結論。

首先就是任達華所扮演的父親對小弟學校學了什麼的三次詢問,問題都是同樣的幾個:今天教了什麼?中文什麼?英文呢?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可小弟的回答,卻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次:教中文和英文,中文教中文,英文教英文;

第二次:教中文和英文,中文教英文,英文教中文;

第三次:教中文和英文,中文教“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英文教“男人,鍋,我是男人,這是鍋……”等簡單詞彙,語句。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這三次的回答,站在小弟的角度上,是遞進式的,一開始他還老實,懵懂,照實說,接著,是他開始意識到父親的詢問,只是順口一說,父親並不在意答案是什麼,所以他調換來說,可最後,他卻是老老實實地將學校教的東西,一一說出來,這就是他在哥哥的影響下,思想上的開始成長和變化。

此外,小弟兩次對他偷來的那些東西的丟棄,也是他在向哥哥靠攏的表現。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醫院裡,他向哥哥學習跨欄,後來坐在大樹下生悶氣,可轉眼間,他卻用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一一拿出來,討好地哄羅進一,這是他第一次丟棄這些。可此時,羅進一還在,他的丟棄,是不成功的。

羅進一不在了以後,他聽從奶奶曾經說的,將東西丟到苦海,試圖填滿苦海,換取哥哥回來。這一回,他的丟棄,是成功的,但他沒換回和哥哥的重逢,卻映證了一個道理: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歲月神偷》:小弟羅進二在故事裡,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除了這些,故事裡,小弟放棄了小偷的行徑,倒背26個英文字母,考入哥哥考的學校,學哥哥學的跨欄,唱哥哥愛聽的《渴望的自由》,嚮往哥哥所說的雙影彩虹,甚至,跟哥哥長得一模一樣……這所有,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在羅進一死後,小弟漸漸地成了哥哥的倒影,活成了哥哥的樣子。

他見證了哥哥從曇花一現的優秀,到逐漸暗淡去世的過程,也見證了自己漸漸地成了“別人”的經歷。

幼年時期的小弟,偷了不少的東西,成了“歲月神偷”,可他悄悄偷走的,不僅僅是哥哥的歲月,也是自己的時光。

於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了小弟這個神偷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