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5月3日後浪一經發出,便迎來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九十分看爹媽。一句玩笑話是在嘲諷當下的現實。


我突然想到BBC一個紀錄片《人生七年》,導演組為了調查人是不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階層,開始了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為期49年的跟蹤拍攝。


簡單說一個例子,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學習好,後來考入名校,做了一名律師以後,遇到了職業的瓶頸,再也沒有大的發展,日子安安穩穩的過著,但的確沒有到達上層;而在一部中國階層紀錄片中,一個家境非常好的女孩,13歲輟學,喜歡藝術的她後來選擇去法國留學,後來回到上海直接開了一家傳媒公司,實現了經濟財產自由。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雖然這幾個例子不能代表整體的表現,但可以局部地得出結論:階層壁壘真實存在,並且很難被改變的。


這也是造成輿論熱火朝天的一大誘因。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視頻裡都有什麼:

昂貴的攝像器材、炫目的科技設備、刺激的跳傘和潛水,限量的手辦和超跑、華麗的cos和漢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雀躍,在英格蘭島湖上暢談。


充斥著階層的味道,但站在B站的用戶的角度,儘管大多數可能是中底層,但還是可以接受這個視頻內容。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視頻畫面


而在眾多批評聲音背後,主流的聲音是大部分當代青年人的生存現狀。


他們認為這些是

後浪階層的專利,和工薪階層、居於社會底層的家庭無關。視頻中頻頻以享樂主義的畫面作為主旋律,正在996的工薪一族,被房貸、車貸壓著的青年人,很難產生共鳴。


在一段激烈的討論聲後,又有一些的聲音開始出現了。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微博評論


有的人開始從企業的角度去看這部視頻,而不是從個人主觀的臆想。


這也提醒著我們,思考問題之前,一定要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我們簡單說兩點,就從出發點開始說起。


第一,這是B站的宣傳廣告。


廣告本身會帶有誇張性和爆點,如果你和這些點去抬槓,無異於你執意“急支糖漿”裡的豹為什麼會說話,德芙巧克力真的能滑嗎,雖然舉例類型不同, 但本質是一樣的。


第二點,視頻是要放到央視去做推廣的。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這就要求妥妥的正能量、主旋律,如果沒有央視推廣這個環節,我相信視頻可能會接地氣一些。就像週年慶歌曲“乾杯”的MV一樣,貫穿從孩童到青年的一段珍貴記憶。

有人說裡面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太重,那你沒有注意到這些其實都是百大up主的素材,這些鏡頭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羨慕這種生活,然後努力去獲得滿足這些行動的條件,畢竟我們每個人除了上班,還要有生活,還要有愛好,也許沒有很多錢,但我們也在熱愛著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人為什麼而活,不要說為了建設祖國,往小了說是為了讓家人和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既然我們的終極目的是“享樂”,那這些視頻素材不也從一定程度上激勵我們前進嗎?!


陰暗的人總是用陰謀論判斷事情,而樂觀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生的希望。生活已經很艱難了,在無法即刻改變現狀的時候,我們也許不該著急批判和大多數現實不符,乾了這碗雞湯,再趕路,為什麼不可以呢?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當一個新號進入B站時,為了留存率,首先推薦的極有可能是這些百大up主的視頻。我不否認裡面說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但這些視頻的熱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沒人體驗過才火的。如果像大多數蹭熱度的公眾號宣揚的那樣,把鏡頭對準我們的大部分的青年基層、工薪,那這個平臺的視頻就不再是豐富多彩,而是迎合大眾所說的階層主旋律,那它還是一個立足於B站文化的推廣視頻嗎?


所以不要忘了,B站不是一個慈善機構,也不是一個政府機構,它是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它的商業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認識、使用,那從這一點來講,視頻本身和文案還是比較切合主題的。


在推出視頻後,B站的股票緊接著就上漲近8%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而“後浪”成為熱點話題後,在微博、知乎、百度也掀起了一陣狂潮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後浪”也許不該背鍋


這次是bilibili一次成功的營銷,藉助國內權威媒體迎來了破圈大動作,它的商業目的已經達到了,而兩邊的聲音發酵則是在為這次宣傳的額外流量,支持也好,反感也罷,認同也好,拒絕也罷,當代的年輕人不就是應該容得下多元的思想和觀點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