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萬佛山

七月的萬佛山

鳥瞰萬佛山

萬佛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西北部的山嶺中,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與西霞院水庫咫尺相望。山頭不高也不險峻,遠處端詳,好似一排綠油油的大饅頭。

萬佛山中最負盛名的乃屬萬佛石窟。萬佛石窟系龍門石窟周圍眾“衛星窟”之一,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清雍正七年(1730年)《重修石窟寺碑序》記載:“憶昔石窟寺,本號萬佛山。”意思是說,當時重修的“石窟寺”,原名應為“萬佛山”。

七月的萬佛山

萬佛山石窟

萬佛山石窟建在南北兩個緊鄰的山頭之間,坐北向南,分上寺院和下寺院,有上山門、下山門、大佛殿、二佛殿、老君殿、水廟坡等建築,大小石窟有17個。石窟嘛,與龍門的一樣,大多雕刻在山壁之上。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以長長臺階為梯。臺階兩旁多為榆樹和松柏,微風吹來,樹蔭輕拂,彷彿是要把來者身上的世俗汙穢滌掃清除。寺院不大,正對大門的是一堵褐紅色石壁,石壁下方淺洞內立一石碑。它右邊石壁上有一大佛龕,摩崖露天站立著一尊大佛和兩個侍立菩薩。大佛高約5米,為釋迦牟尼佛像。佛面朝東,面相豐滿,五官因風化稍顯朦朧,所著袈裟,層疊有序,下襬衣褶,流暢有致。立於佛前,久久與大佛對視,試想著這來自北魏的神靈,化身為石,穿越千年,披閱了塵世多少滄桑。

七月的萬佛山

萬佛山石窟

上寺院只有香火,卻沒僧人。在它東邊不遠處,還有一寺,名叫萬佛寺。進得寺來,隨即聽到了莊重的佛教音樂,恍惚之間,似聞磬鈸聲、誦經聲、木魚聲入耳,浸潤心脾。一會兒,見一群信男善女開始準備齋飯,人影晃動之間,看到一張舊人面孔。二十多年前,聽說她經歷一些遭遇,工作之餘便來到萬佛山中青衣素食,獨自修禪。那時,她眉宇間總寫滿了憂鬱。多年沒見,儘管今已年近八旬,但仔細察觀,其面色則更為樸實祥善,微笑和慈愛均發自心底。看得出,她如今生活得很是充實。

再淡的山花,也能給世間留下一抹春色;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歲月發出一聲感嘆。

七月的萬佛山

柴河水庫

萬佛寺向西二三百米,就是五十年前修的柴河水庫。山嶺間隙,一汪綠水,天光雲影,碧波盪漾。水面之上,紅綠筏舟漂游其間。水的對岸,有涼亭,有碑林,還有片片樹叢。林蔭下,一群男女正在野炊,歡歌笑語伴隨嫋嫋青煙,飄灑在湖面,風散在山間。沿湖四周,柳蔭還掩映著許多垂釣的人們。這個水庫我相當熟悉,年少時期,我和小夥伴常常到此游泳玩耍。那年天旱,水庫見底,我們還撈了不少大魚。不過,那時的萬佛山還十分荒涼,滿目蒼黃。而今天,萬佛山發展開發得也很快。滿山樹木鬱鬱蔥蔥,大路小徑四通八達。特別是正在建設的萬佛山公園,園門開闊,空曠大氣,令人期待。

梵音迴響,湖水飄蕩,回首往事,萬千感慨。人生永遠在變化,世事永遠在變遷,唯有不變的是人性的天趣和童真。

半天的萬佛山之遊即將結束,開車駛出山口,便至老家送莊。送莊村北山頭之上有一座涼亭,名“轉角樓”。村裡人說,此亭坐山面水,視野開闊,從萬佛山出來,一定要在此歇息,方能更好領略山水神韻。

拾級登樓,憑欄遠望,好一派山水風光!

七月的萬佛山

萬佛山公園

只見亭之北側,萬佛山翠綠幽幽,層巒疊嶂;亭之南面,西霞湖沙鷗翔集,水天一色;亭東,國有特大型企業洛陽石化煉塔林立,鐵龍蜿蜒;亭西,現代村落高樓擎天,鱗次櫛比。仰望亭上之天,白雲豔陽,瓦藍幽邃;俯首亭下山腳,公路阡陌,車輛奔馳。登斯樓也,立於天中,惠風徐來,心曠神怡;世事浮塵,到此盡消,仲夏燥熱,唯此靜涼!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在俗世塵埃中,真的要向山水學習,真的要常用山水洗滌心靈。萬佛山不雄偉,卻敦厚質樸,暗蘊慈善;柴河水庫不宏闊,卻波瀾不驚,內斂清和。人要少欲,更要向善。只有清心寡慾,方會鬧中見靜,熱中取涼。故而,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唐朝才子劉禹錫有意思,他這兩句詩,恰好似在指我們老家的萬佛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