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沒有一種人生會始終痛苦,但是比起歡樂和幸福,我們更容易記住痛苦。一天當中,就算你遇見了三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但只要出現一件讓你痛苦的事情,這一天就可以說是痛苦的一天。


用汪國真的話說,就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而這,就是叔本華關於痛苦哲學的基本觀點:


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質。


在叔本華看來,人生痛苦,無可救藥,所有的幸福和歡樂,都只是短暫的安慰劑。


但說出痛苦是生活本質的叔本華,在今天看來,無疑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智慧!


讀叔本華,有時候不是去接受他對生活痛苦的斷言,而是去了解他告訴我們的關於生活的智慧。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就痛苦,慾望得到滿足就無聊,我們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這是叔本華對人的態度。


有時候想來,的確如此。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精神的娛樂方式,一味地追求自己想要的那些物質,那麼當物質得到短暫的滿足之後,我們會有短暫的不知所措,會有短暫的失去目標,而如果沒有滿足,我們就會痛苦,這大抵就是很多人都有的體驗。


你心心念念想要某個東西,於是你就為那個東西努力,整日都想著它,有一天你得到了它,那時候你確實很開心,可是沒多久,你就失去了那種開心,不得不重新尋找另一個東西。


如此週而復始,直到過完這不長不短的一生。


叔本華說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並沒有錯。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幸福、痛苦、無聊之外找到另外一個世界,哪裡沒有這些東西,有的是本質的滿足。


恰如他說“既不屈從愛,也不屈從恨;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信”。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在《叔本華全集·悲觀論集》中,叔本華說,除了以受苦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沒有什麼目的可言。


在叔本華看來,痛苦是生命的底色,人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擺脫痛苦和無聊。


所以,總的來說,人不是為了獲得幸福,而是為了擺脫痛苦。


叔本華之所以這麼說,大概也是因為人對於快樂和幸福,總是記憶不深刻,而對於痛苦,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是記憶深刻。


而人的記憶的存在,常常讓人所遭受的痛苦被無限放大。


遭遇同樣的傷害,動物的痛苦就是短暫的,孩子的痛苦次之,成年人的痛苦最長。


但說到底,痛苦只是人對於痛苦的感受。


恰如佛陀所說:身在烈火,如遇清涼境界。


由此可見,痛苦並非真正的本質,而是人對於事物的感受方式。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儘管如此,我們的生活還是充滿痛苦,而且痛苦隨處可見,佛家所說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放不下,都是痛苦。


生老病死,固然人人都有。


但這也是自然規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痛苦呢?叔本華沒有說,但我們不能不想到叔本華所說的表象和意志的哲學,肉眼所見的萬物,都是作為表象而在,都是意志的表象,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真實。


國內有研究者說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就是佛家的思想。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佛家思想也好,是道家思想也罷,我們的人生都是在自己過的,好與壞,苦與痛,只有自己才明白。


而叔本華說人生實苦,就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所感受到的來說,確實就是這樣。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雖然說痛苦是生命的本質,但是這種認識並不說說叔本華的人生就是痛苦的。


叔本華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普通人為錢財煩惱,而這些對於叔本華來說,通通都不存在。


他早年遵從家人的囑咐,成為一名出色的商人,後來研究哲學,成為一個出色的哲學家。


但叔本華在哲學上,也可以說是不幸的,在他生前,哲學未得到承認,死後多年,哲學風靡世界,成為一股熱潮,實際上,很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是死後才得到承認。


據傳當時叔本華和黑格爾在同一大學教授哲學,每次哲學講座,叔本華上課的教室裡門可羅雀,還是被班級派去的代表,是為了給這位哲學教授一些“面子”才去的,而黑格爾的課堂上,人多得坐不下。


如果叔本華有痛苦,才華得不到承認,大概就是一個吧。


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叔本華: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尼采作為叔本華的繼承者,但是他否定了叔本華關於痛苦的學說,否定了叔本華的悲觀論調,轉而肯定人生的積極,肯定超人。


但尼采的人生,卻是一場悲劇。


45歲的時候,尼采瘋了,在瘋癲中度過自己生命的最後10年,在那之前,其哲學也是“門可羅雀”。


也許不能用痛苦來形容尼采,但其一生,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就是不幸的。


有意思的是,尼采始終鼓吹積極,而叔本華,卻一直堅持他的悲觀主義。


今天可以這麼看,叔本華的悲觀是樂觀的,而尼采的樂觀是悲觀的。


所以,我們讀叔本華,感受到一種積極。


而當我們閱讀尼采,雖然他豪言壯語,但依舊掩蓋不住內在的那股悲觀和孤獨。


人生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就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所以,苦不苦,還要看如何對待。


對於偉大的心靈來說,苦難和幸福一樣,都只是一種經歷。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