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藝術#

#印象派##莫奈#

都說印象派是捕捉瞬間的美感,其畫作本身有三大要素,

你知道是什麼嗎?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印象派,巴黎的蒙托爾熱街,莫奈,1878


工業與城市:鐵路和巴黎生活

在印象派出現以前,西方藝術多是追求畫面的構圖、明暗關係、透視及色彩的運用,並且用畫筆記錄著“客觀世界”。而現代藝術的全新篇章從印象派開始,顛覆了傳統的創作手法,畫家開始強調“主觀印象”。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印象派,聖拉扎爾火車站,莫奈, 1877

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繪畫作為直接記錄美好生活的工具,力求畫師們的寫實功底。1822年,第一張照片的問世似乎冥冥之中預示了繪畫風格即將改變的事實。隨後的幾十年裡,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寫實畫家不再吃香。19世紀末盛行的“繪畫式”攝影,通過柔焦技法模糊背景,從而達到“繪畫式”的效果。在工業和城市化的演變中,印象派的產生就像是在畫板上做了一次強調時代性的思考。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印象派,巴黎雨天,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創造印象,描繪轉瞬即逝的美

1874年,一幫追求“捕捉生活瞬間”的藝術“男團”,愣頭青一樣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也正是因為這些展覽引發了藝術圈熱議及藝評互懟。一位藝術評論家在點評克洛德·莫奈《印象·日出》時,第一次使用了“印象”(Impressionism)這個概念,儘管本意是要嘲弄畫作太過隨意,但在1878年第三次印象派作品展出時,藝術家們已經自覺使用此名來稱呼自己了。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日出·印象,莫奈

海上拂曉,讓筆刷起始於眼前的第一抹橙紅。在混沌的黑暗中,光明喚醒了碼頭上的工人,巨大的工業機器開始造物。海浪波濤嬉戲著,畫家與光影進行著一場詩意朦朧的對話。

《印象·日出》是克洛德·莫奈(Claude·Monet)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繪畫之一。它具有自發、速成、概括等繪畫特點。筆觸的運用在畫面中自然流露,沒有過去對作品的嚴謹修飾,也不追求色彩的柔美混合以及精準無誤的事物結構。相反,突出表現第一眼的印象,把顏色塗抹到畫布上直接表達主觀感受,至於細節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法蘭西劇院廣場,卡米耶·畢沙羅,1898

19世紀中葉,巴黎人口激增至1500萬,隨之迎來了城市大改造,由當時巴黎總督巴龍·喬治·奧斯曼監督整個工程,也因此巴黎大改造又被稱為“奧斯曼化”。從水道系統、道路照明、居民區、商業區、道路拓寬等方面對巴黎這座繁華的大都市進行了全新的改造。以眾多古代建築和街道被摧毀為代價,新建設的巴黎迎來了另一副繁榮景象,四通發達的交通,浪漫的街道景色,都成為了這座城市標誌化的特性。《法蘭西劇院廣場》描繪的就是經過奧斯曼大改造之後的巴黎,捕捉川流不息的人群街景,創造出的“印象巴黎”。


觥籌交錯間,是東、西方藝術的空間錯位


工業化和城市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新巴黎生活,聚餐、舞會、歌劇、表演、芭蕾等娛樂活動,也成了印象派畫家筆下趣味橫生的題材。皮耶羅·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o·Auguste·Renoir)創作的《紅磨坊街的舞會》陽光穿過樹蔭,斑駁的光影灑在人們臉上,模糊的面孔卻意外帶來光影流動的旖旎效果。時髦的巴黎舞廳做為畫中的場景設置,生動描繪了巴黎人的休閒娛樂。密密麻麻的人群,相互重疊的畫面空間,氣氛融洽如同午後暖陽。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紅磨坊街的舞會,皮耶羅·奧古斯特·雷諾阿

雷諾阿的作品就像是新巴黎生活的真實記錄者,印象派裡除了德加,畫人物最多的就數他了。雷諾阿喜歡描繪兒童、花朵、女人、陽光和自然。在繪製美好事物時,從來都不會吝嗇使用明快的暖色調子。看雷諾阿的作品,色彩裡總是充滿著青春洋溢的活力,你找不到規則和永恆這類沉重的話題,可以感受到的只有印象派的瞬間、偶然與無常。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福利·貝熱爾的酒吧間,愛德華·馬奈

印象派注重色彩的運用和表達,在客觀描繪上注入了畫家自身的主觀印象。獨有的朦朧美,確實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愛德華·馬奈《福利·貝熱爾的酒吧間》繪製地點是當時巴黎著名的“印象派”聚集所。酒吧女招待眼神微微下落,似乎在思索著什麼事情,周圍喧鬧的一切都不能影響到她。

馬奈把這幅畫人物的立體度和透視降到最低,仔細觀察會發現畫面中有多處不合常理的地方,錯綜複雜的影像與矛盾的空間徹底撕碎了傳統繪畫的一貫做派。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埃德加·德加

18世紀的洛可可時代,中國繪畫瓷器傳到歐洲宮廷中去,上期洛可可裡提到的布歇就曾繪製過富有東方韻味畫作。當時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遠銷歐洲的中國瓷器、漆器和琺琅等工藝品,引起了歐洲諸國的皇室、貴族、收藏家和藝術家的濃厚興趣,在歐洲美術界特別是建築裝飾和工藝美術領域,出現了追求“中國趣味”、崇尚“中國風格”的一股不小的熱潮。

東方趣味在歐洲的繪畫中佔據重要地位。1856年,葛飾北齋繪製的《北齋漫畫》傳到了巴黎,並且在一家版畫工作室被畫家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所發現,這是日本浮世繪與法國繪畫的實質性接觸的開端。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芭蕾舞女,埃德加·德加

浮世繪獨特的東方趣味、享樂主義、官能主義的藝術思想引起了印象派畫家的關注,並觸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的作品《芭蕾舞彩排》可能就受到了18世紀日本木刻版畫家鈴木春信(Suzuki Harunobu)的影響。

東方藝術家善於用“線”去引導觀眾的視線,印象派藝術家非常崇尚這種藝術表達形式,並且對後印象派的空間組合形式、平面色塊佈局影響頗深。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印象派,乾草堆,莫奈

印象派用畫筆描繪水中的倒影,樹蔭下的歌舞,黎明的曙光,黃昏裡的香氣。文學無力表達之處,也許正是畫筆的起點。

印象派從朦朧中出發,又迴歸到朦朧中去。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印象派,睡蓮,莫奈

最美印象派:繁華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關於莫奈、雷諾阿、馬奈、畢沙羅、德加、塞尚、莫里索等印象派畫家的講解,敬請期待。

@今日頭條文化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