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竹筒酒:一堆亂象、一筆智商稅、一點無奈


文 | 嶽治中 編 | 吳弩

毀掉一類產品最徹底的辦法,莫過於大規模的、讓人莫辨真偽的弄虛作假,譬如竹筒酒。


竹筒酒,曾以鄉土特產/伴手禮的面貌在雲、貴、川等地存在多年,後來,其產品概念升格為“竹子入曲”、“竹子釀造”、“活竹老熟”等。由於迎合了人們追求天然、健康的需求,在中國傳統竹文化、短視頻傳播,以及馬雲點讚的推波助瀾下,風靡一時。


然而,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之下,竹筒酒迅速被隨之而來的泥沙俱下所淹沒,淪為笑柄。


差強人意的飲用體驗、遍地是坑的智商陷阱——竹筒酒的真相到底如何?白酒業為何屢出如此亂象?讓我們一起擦亮眼睛,來看上一看……

01

竹筒釀奇酒


關於竹筒酒,唐代的《華陽風俗錄》有所記載:“郫縣有郫筒池(今郫筒井),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節,傾春釀於筒,苞以藕絲,蔽以蕉葉,信宿香達於外,然後斷之以獻,俗號郫筒酒。”


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握住竹筒,用木槌在其頂部敲出一個小洞。琥珀色的酒液從小洞裡汩汩而出,空氣中飄蕩著一股竹子特有的清香。”


2014年,初次見到這種產品的馬雲稱讚道:“好喝、好玩、好創意!”


透視竹筒酒:一堆亂象、一筆智商稅、一點無奈


據國家一級品酒師滕蕾介紹,1997年,雲南昆明酒廠曾對省內水傣族的竹筒酒做過較為細緻的研究:其製作方法是把竹子裡的竹液注入米酒,然後再把米酒灌進經過處理的竹筒,並用蠟汁密封,蠟液覆蓋。不過,由於竹子的密閉性不強,即便經過處理,最多也只能存放一年左右。


透視竹筒酒:一堆亂象、一筆智商稅、一點無奈


微酒記者調查發現,竹筒酒的風潮大致源於2008年前後,濫觴於CCTV-7農業頻道《科技苑》2017年的一期節目。那一期的節目介紹了福建寧化的竹筒酒——把酒“種”到竹子的竹腔裡,讓酒和竹子一起成長。這樣釀出來的酒,不僅清香宜人,還能吸收竹子的營養,被譽為“會呼吸的白酒皇后”。


據說,確有福建寧化當地的商家對客家自古流傳的竹筒酒進行了改良:每年清明時節,用針筒把40-53度的基酒注入毛竹幼株,讓其伴隨竹子生長2-3年,讓酒液在活竹腔體內二次發酵,吸收竹子的營養精華。


透視竹筒酒:一堆亂象、一筆智商稅、一點無奈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相當動人的產品故事。據悉,在竹筒酒最火爆的時候,其售價高達數百元一斤,僅一家店,一天就能接到上千瓶的網上訂單。


“我們是按照古法,把酒打進竹筍,讓它和竹子一起成長的。我們這個酒清甜爽口,香味獨特,含有很多的營養物質。”X寶上,某竹筒酒專賣店的客服如此對微酒記者介紹道,這家店鋪的活竹酒,售價約150元/斤。

02

亂象迭出,智商入坑


有知情人士告訴微酒記者,釀造真正的活竹酒至少需時2-3年,其工藝費時費力不說,注了酒的竹子成活率也低(出酒率低),因此量少而價高,鮮有在市場上流通者。那些網上售賣的便宜竹筒酒,基本上不會採用正規的活竹釀法。


“生產真正的活竹酒不僅要用純糧酒來作基酒,還要求酒廠有自己的生態竹林,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也是必須的。”該知情人士說道。


然而,隨著竹筒酒利潤的高企,黑窩點、家庭作坊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2012年,湖南省中方縣蔣家學校教師袁某在當地小作坊買來白酒,以高壓將其注入活的楠竹節內,留置8-12個月後,鋸下楠竹分段出售。整個加工過程均在一間租賃屋內完成。袁某後因無證生產、銷售竹筒酒而被相關部門查處。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屢在各地發生,除購買低價、劣質白酒注入活竹外,更多的是直接將其注入砍下來的竹筒裡,貼上標籤出售。


微酒記者瞭解到,竹筒酒弄虛作假的手段主要有三種:


一是把竹子砍下後注入白酒,在其中加入竹子香精等添加劑;


二是以劣質酒、酒精酒作為基酒,為減少揮發,往往灌酒一週後就將竹節砍下來售賣;


三是揮發、漏酒嚴重。自然生長的竹子,竹節間常有裂縫,竹筒壁的密封性也不好,部分小酒廠、小作坊缺乏檢驗措施,導致產品缺斤少兩。

據微酒記者觀察,網上售賣的竹筒酒往往自稱客家特產,產地則分佈在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雲南等多省。同時,它們無一例外的聲明:保質期較短,需冷藏;包裝內的存在酒液並非漏酒,而是“以酒養竹”。


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這些竹筒酒的價格千差萬別,有三、四十元一斤的,也有十幾元一斤還包郵的。


眾所周知,白酒由於釀造工藝的不同,成本也有一定的差別。但不論基酒採用的是醬香型白酒、濃香型白酒,甚至是小曲清香型白酒,算上時間和人工,竹筒酒的價格也不可能便宜到20元以下。


有竹筒酒廠家表示,竹筒酒珍貴的原因在於原生態的古法工藝和產量較低。竹筒酒的生產非常苛刻,每年只能在清明節前後把酒注入竹筍內,每顆竹子最多隻能注入三節基酒,而且只能選取竹林中10%左右的竹子用於種酒,過多則會讓整根、整片竹子被酒精“燒死”。因此,太過便宜的竹筒酒肯定是有問題的。


此外,微酒記者發現,網上售賣的大多數竹筒酒並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條所規定的標明相關信息,部分產品雖有標註,但在成分、產品標準上卻比較模糊,而某些商家所給出的企業級別的產品標準,也無法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查詢到。


為了搞清楚這些生產者的資質,微酒記者通過中國qs查詢網檢索了部分商家所留的生產許可證編號。查詢的結果是:雖然大部分商家確實取得了生產許可證,但其產品類別註明的是“配製酒”,還有部分商家的產品類別,竟是註明的固體飲料。


據悉,作為網紅竹筒酒的起源地之一,福建寧化的市場監管部門曾有聲明:寧化縣並未批准任何企業、個人生產銷售竹筒酒,凡產地為寧化縣的竹筒酒,均為非法產品。

03

善加引導,放條生路


近年來,網絡在消費方面的傳播和引導能力越來越強大,在發揮其正面作用的同時,也讓酒業內湧現出了一大批包括長毛酒、洞藏酒、竹筒酒在內的網紅產品,養活了不少酒類生產企業。


然而,這些網紅酒很快就在逐利心的驅使下變了味道,大部分淪為帶給消費者極差體驗,騙取其智商稅的毒瘤。


無可否認,白酒業的馬太效應或多或少在其中起到了推手的作用。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曾表示:到今年末,白酒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很可能減少到1000家以內。


近三年來,白酒業實現了良好的發展,但其增長帶有明顯的集中化趨勢。行業的利潤,基本集中在排名前4%的企業當中。


由此可見,不論是竹筒酒、洞藏酒還是長毛酒,在它們背後,除了賺錢的歪腦筋,也有著求一條活路的無奈。我們抵制、打擊違規產品的同時,也當看到其中的價值和創意,積極引導它們走向正規,為中小酒企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