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辽国天子玉带

在辽国的历任君主中,辽穆宗是存在感相对较低的一位,虽然其在位时间也不是很短,但是因为其并没有对中原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没有给汉人们留下太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其在丢失了领土之后,还曾经说出了"汉地还汉"的话语,这让他显得像一个胸无大志的君主,并且似乎有着很强烈的草原本位思想。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辽穆宗耶律璟

而在其个人行为方面,辽穆宗也有着让人诟病的地方,其对于自己身边的近侍十分残忍,稍有不顺心就会将他们残杀,所用手段之恶劣骇人听闻。而且其在后来还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由于其夜里经常酣饮,导致其在白天一直处于昏睡的状态,也因此得到了"睡王"的称号,从这些行为来看,辽穆宗似乎是一位十分典型的昏君。

不过实际上辽穆宗在执政初期励精图治,进一步推进了辽国的汉化,并且多次与北汉联手,对后周发动进攻,虽然在高平战败后,其暂时放弃了主动进攻的念头,但是对于后周的进攻也进行了努力的防守,并不是那个传闻中的对于失利毫不在乎的君主。虽然其对于近侍的残害是事实,但是他对于百姓和官员们其实都能做到关怀有加,因此辽穆宗似乎和大家印象中的昏君形象有一定的出入。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朝堂之上的耶律璟

辽穆宗的汉化情节及其改革精神

在中国历史学界,一般将辽国的历史用三个关键节点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辽太宗占据中原之前的时间,这段时间的辽国统治者一心希望征服中原。而随着其在中原称帝,他发现当时的辽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直接统治中原,便率军北返。

而在此之后,辽国的统治者虽然没有在中原称帝的打算,但是他们却还是想通过南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进入了辽国的第二个阶段。而第二个历史阶段随着辽世宗耶律阮在南征途中被杀而终止,辽国历史正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战略防守阶段。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死于南征途中的辽世宗耶律阮

之所以这个历史阶段会被形容为战略防守,主要是因为辽世宗的继任者辽穆宗在上位之后并没有发动辽国主导大规模南侵,其几次出兵要么是相应北汉的请求,帮助其与后周作战,要么就是帮助南唐缓解后周的进攻压力,而这也让人们感觉辽穆宗似乎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

再加上其在丢失了瀛州和莫州等领土,并且在之后说出了"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哉?"的话语,就让其被当做是一名保守派的皇帝,其统治期间的辽国政府也被视作草原本位政府,对于中原地区并没有进取的野心。这与其之前的辽国统治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其上位才会被视为辽国第三个历史阶段的开始。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辽穆宗时期中国形势图

不过实际上,辽穆宗在位期间虽然辽国长期处于战略防守的地位,但是辽国内部的汉化脚步却是没有中断的,相反与自己之前几位皇帝相比,辽穆宗还是最亲近汉文化的那一个。其在位期间对于辽国的内政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而其改革的方向无一不是让辽国的政治体系更加贴近中原王朝。

在辽穆宗进行的改革中,最明显的特色是其对于儒家文化的崇尚。在辽穆宗之前,汉族文人在辽国政府中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他们对于辽国政局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在辽穆宗即位之后,其推出的两个措施有效提升了汉族学子在辽国政府中的地位,为之后辽国的进一步汉化打好了基础。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中国古代儒生

辽穆宗推出的第一个改变是其设立了翰林院制度,在辽穆宗之前,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后唐翰林进入辽国,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规模,其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而在辽穆宗设立翰林院之后,辽国境内的文人们有了统一的组织,并被授予了固定的职责,他们负责帮助辽国统治者起草文书,并且能够直接对这些诏书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虽然当时翰林院中的文人品级不高,但是这样的职能让他们可以对中央政局产生十分直接的作用,而这对之后辽国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名士刘景就曾经出任翰林,此事在《辽史·刘景传》中有如下记载:

"景资端厚,好学能文。燕王赵延寿辟为幽都府文学。应历初,迁右拾遗、知制诰,为翰林学士。"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而辽穆宗的第二个改革则是在辽国境内恢复了科举制度,在辽穆宗即位之前,辽国只有在辽太宗在位时曾经短暂开设过科举考试,而当时还是因为辽太宗在中原称帝,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才设立的。而且当时儒生在辽国境内并没有什么地位,他们即使能够考中也不会受到重用,因此当时的科举更像是一个形象工程。

而辽穆宗时期的科举则完全不同,随着翰林院制度的建立儒生们在辽国政治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加,并且有了供他们入仕的官职,因此科举正式从形象工程变回了有实际作用的官员选拔考试。而与此同时辽穆宗还在全国各地开设儒家学校,对辽国境内的汉人和契丹人进行统一的教育,这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速度,对于辽国政治之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古代契丹人形象

从辽穆宗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崇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对于汉族文化的痴迷,其在位期间将辽国的汉化程度又推进了一个层次,说他是一名保守派草原本位主义者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而辽穆宗在位期间对于中原政府的政治发展也是十分关注的,比如他在位的时候设立了殿前都点检的职位,要知道这个职位在中原地区也是刚刚出现的,其汉化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中原政权的崛起与辽穆宗军事策略的转变

之所以辽穆宗会被视为一名保守派统治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位期间改变了之前辽国三位皇帝主动攻击中原的战略,转为被动防守,甚至还丢掉了三关两州之地。在大家的印象中,之前的辽国军力是高于中原地区的,而辽穆宗时期辽军的表现与之前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别,一定是因为领导者的保守所导致的。再加上其"汉地还汉"的说法,无疑让人们将更多的责任推到了他的头上。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后周与辽国的高平之战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在笔者看来辽穆宗非但没有放弃对于中原地区的控制,还加强了辽国在当地的影响力。他先是将汉地的军事控制权由南枢密院移回北院,之后其又削弱了幽州地区汉军的影响力,在当地驻守了大量契丹军队,以防止那里出现叛乱现象,从这两点中我们都能看出辽穆宗想要加强辽国政府在中原控制力的想法。

但是辽穆宗在位期间确实没有发动主动过进攻,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后周的强势崛起。在五代的历史上,后唐,后晋以及后汉都曾经和辽国发生过战争,而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劲,但是他们内部存在着大量不稳定因素,让其国内的军阀们很难形成合力,这才导致他们在和辽国的作战过程中节节败退。像辽太宗和石重贵的战争中,双方其实是势均力敌的,这时如果刘知远能够与石重贵共同作战而不是拥兵自重的话,那么失利的就很有可能是契丹人了。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辽太宗耶律德光

不过这样的局面在后周建立之后出现了改变,尤其是在周世宗上位之后,其对于后周国内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建立了强大的禁军,将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集中了起来,这让他们拥有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而且柴荣在即位之后就对南方割据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这让后周的实力要远远高于五代前面各朝。

而与此同时在世宗被杀之后,辽国国内的权力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在辽穆宗在位期间发生过多次叛乱,虽然辽穆宗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这对于辽国的国力产生了一定的削弱,因此在这个时候采取相对保守的防御策略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决定。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后周世宗柴荣

而辽穆宗对于汉地的执着从他对于当时中国境内几个政权的不同态度中也能看出来。在辽穆宗在位期间,后周曾经遣使到辽国,希望与辽国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并且希望其不要干涉后周对南唐和北汉的军事行动。然而辽穆宗拒绝了这一提议,其在之后也为北汉和南唐多次出兵与后周为敌。比如其在郭威去世的时候就联合北汉发动了进攻,此事在《辽史·穆宗纪》中有如下记载:

"是月,周主威殂,养子晋王柴荣嗣立。二月丙午朔,周攻汉,命政事令耶律敌禄援之。"

假如辽穆宗是一个保守的君主,并且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企图的话,那么答应后周的求和条件显然是最有利的,不过辽穆宗却放弃了这一个选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一直采取守势的君主对于中原地区一直虎视眈眈,这也和其推行汉化的政治路线相吻合。

残暴与仁慈在辽穆宗身上的复杂体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辽穆宗在位的时候对于辽国的政治建设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其对于后周采取防守姿态也是在权衡了两方的实力之后做出的相当明智的决定。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政治上表现还算不错的君主,在中原的史书上却留下了"睡王"的称号,他们记载辽穆宗嗜酒成性,终日不理朝政,并且对于身边的近侍们喜怒无常,只要有人引起他的不满就会被处以极刑,甚至还有人记载辽穆宗发明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并以此虐杀这些人。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嗜酒的契丹人

这样的记载似乎和辽穆宗的政治贡献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辽穆宗不视朝政,滥杀无辜的时间的话,就可以发现辽穆宗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励精图治的君主,而在其执政晚期却突然变得残忍嗜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辽穆宗虽然对身边的下人十分残忍,但是对于辽国的百姓和大臣却十分仁慈。

在辽穆宗在位期间,多次出现了自然灾害,这对于辽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那些年份,辽穆宗都出台了减免田税的政策,分担了百姓的生活压力。而其对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十分恭敬,从来没有僭越礼制的做法,由此可见辽穆宗还是有着其仁爱的一面的。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辽穆宗出行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辽穆宗的人格在后期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辽穆宗对于政治工作产生了怀疑的态度。在辽穆宗即位之后,其改善了辽国的政治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军事行动,让辽国的百姓得到了一定的休息,辽国的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按理说这样的明君应该得到百姓的拥戴,但是当时辽国高层官员中依然暗流涌动,许多人都在觊觎他的皇位,对于其取得的成果视若罔闻,这让辽穆宗对自己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怀疑,也会引发其怠政,酗酒等情况的出现。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古代方士的“延年丹药”

而与此同时,年轻的辽穆宗似乎一直疾病缠身,这一点从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服用所谓的延年药方一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而在之后可能由于效果不佳,这些进献药方的巫女也被辽穆宗处死,这件事也拉开了辽穆宗残杀近侍的序幕。

而这也是辽穆宗在执政后期嗜杀的第二个原因,正是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他的精神趋于崩溃,让他变成了一个与之前明君形象截然相反的人。对于其服药一事在《辽史·穆宗纪》中有如下记载:

"夏四月戊午朔,还上京。初,女巫肖古上延年药方,当用男子胆和之。不数年,杀人甚多,至是,觉其妄,辛巳,射杀之。"

鉴于其在晚年的糟糕表现,《旧五代史》中给他安上的"睡王"头衔似乎并不为过,但是以此否定其整个执政生涯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了。

放弃南侵转防守,立足北地行汉化,辽穆宗对于辽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给辽穆宗安上了睡王的头衔

结语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在西晋的五胡乱华之后基本都有着入主中原的梦想,而在五代时期统一了中国北方的辽国也不例外,从其建国开始他们的君主就一直有着南侵中原统治中国的想法。不过随着辽穆宗的即位,这样的战略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辽穆宗的即位始于一场政变,因此其深知当时国内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而且当时中原王朝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柴荣在登基之后显露出了不凡的能力,因此辽穆宗也知道此时并不是与后周开战的好时机。因此其将之前辽国的进攻战略改为防守,将精力投入到了国内政治体系的构建以及经济的恢复之上。在他的努力下,辽国的政治体系进一步汉化,中央权力得到了加强,而辽国的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之后辽国第二个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不过其在执政后期也确实有着酗酒滥杀的问题,虽然这并不能完全怪在他的头上,但这确实影响了其在历史上的评价,中原史官对其做出"睡王"的评价也算事出有因,不过辽穆宗绝对不是一个彻底的昏君,其执政期间对于辽国所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辽史·穆宗纪》

2《辽史·刘景传》

3《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钧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