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鳳霞:新基建時代 如何使消費券的撬動作用最大化?

受突發疫情的巨大沖擊,今年一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近期,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密集出臺多種政策工具,以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多個省市相繼推出“消費券”,刺激消費更快恢復。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的做法在我國並不是第一次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時許多地方都發放過消費券。但另一方面,與十多年前相比,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平臺經濟的全面發展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相比十年前的發放紙質消費券,現在我們更多的藉助於各類聯網平臺發放電子消費券。面向未來看,我國全面推進新基建的大幕已經拉開,要充分發揮消費券的撬動作用,需要在消費券的設計和發放等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創新。

一、新基建開啟,此輪消費券發放的重要背景

與“非典”時期和金融危機後的情況相比,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對消費和服務業的依賴性更大。2003年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為42.0%,2019年佔比達到53.9%。2002年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72%,2019年提高到62.21%。尤其是近幾年來,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消費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續6年保持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

疫情衝擊下,今年一季度我國消費領域數據跌幅最大。一季度,我國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降幅創多年之最;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使得經濟出現負增長。其中,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下降4.4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明顯大於資本和出口兩大因素,後兩者分別拉動GDP下降1.4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進一步的細分數據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0%,也高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6.1%的降幅;其中餐飲業收入大幅下降44.3%,商品零售下降15.8%。

另一方面,平臺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近十年來,基於互聯網的各類應用也不斷湧現,催生了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方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從16.39萬億元增長到31.63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從2.8萬億元增長到9.0萬億元。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20%。疫情期間,與互聯網相關的新業態表現活躍,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3月,社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5.9%,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一些新型消費、線上消費、升級消費等在疫情期間被催生,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22169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2月份收窄2.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國全面開展新基建的大幕已經拉開。新基建是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基建涉及的許多創新技術既有自身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互補和融合集成,從而形成新的新基建體系。也正因如此,新基建的影響從一開始就突破了時空限制和行業領域的邊界,而具有全局性特點。新基建在不同領域的深度融合和賦能,又繼續催生出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基建時代到來,意味著經濟社會系統將具備“一切皆可連接、可感知”的能力,所有經濟社會活動要素將從物理世界遷移到數字世界,在物理實體與數字世界的“虛體”的交互動態中,數據流動更加多樣化、網絡化,經濟社會整體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將顯著加快。

二、發揮平臺和數據優勢,實現撬動作用最大化

消費是整個經濟循環的起點,也是終點。根據凱恩斯主義需求經濟學理論,在需求不足或者說經濟蕭條的時候,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以擴大國民收入,使總需求成倍擴大,從而促進企業再生產並帶動就業和消費,逐步“刺激終端消費→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用工和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進一步增加消費”的良性循環,從而刺激經濟復甦。而且與投資相比,消費拉動經濟的作用更直接、迅速,能夠在短時間內疏通生產循環。

要使消費券的撬動作用最大化,首先要順應居民消費的新趨勢。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很多消費需求是被抑制但並沒有消失,只是推遲了實現的時間;疫情結束這些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有望快速釋放。而且疫後消費市場還會呈現一些新的特點:供給側看,一是疫情衝擊下更多經營者看到了線上線下相互補充的重要性,數字化、線上化轉型會加速;二是疫情防控需要為一些新技術應用開闢了市場空間,如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人等新興服務供給方式加速出現,傳統的商業模式可能被打破,推動線上消費內容和場景不斷豐富。需求側看,一是隨著居民對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和接受度提高,消費方式將進一步在線化;二是更加註重健康、環保和品質化消費,更加註重個性化、便捷化的服務體驗。

其次,要充分發揮各類大型網絡平臺的作用。過去十年是我國平臺經濟快速崛起的十年,一批具有強大市場影響力和廣泛用戶基礎的平臺企業脫穎而出,電子商務類平臺、生活服務類平臺、各種支付平臺等初步形成了豐富完善的消費生態,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未來人們消費活動線上線下密切融合的特點將更加突出,這種情況下,需要充分發揮平臺在優惠券發放和使用中的作用:

一是注意發揮不同類型平臺在鏈接商戶與消費者方面的不同優勢。消費券發放時選擇具有廣泛用戶基礎、與線各類線下商家互動聯繫緊密的平臺,鼓勵和引導與商家促銷活動相結合,可以讓消費者獲得更大實惠,更大程度地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增強消費券的拉動效果。實踐層面看,不同類型的平臺,都有獨特的優勢,比如支付類平臺覆蓋面廣是他們的優勢,但與地面商戶的聯動方面相對弱一些。綜合類的生活服務平臺,與線下商戶聯繫比較緊密,消費場景較為豐富,但支付方面的優勢弱一些。因此,消費券在發放和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評判不同類型平臺的優勢,充分發揮他們的互補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平臺具有的數據優勢,努力實現消費券的差異化和精準化發放。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政務數據整合步伐加快,平臺企業數據與政務數據的融合與利用水平也越來越高。消費券發放過程中,可以在對消費者的收入情況、徵信記錄數據、消費習慣等多個方面的數據進行整合、挖掘和核驗,實現消費券發放的按需定製、靈活調整、發放和消費過程可追溯,使其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最大化。這個過程同樣也在積累和形成更多的數據資源,為政府精準的收集特殊時期的經濟數據併科學制定相關政策提供重要支撐。

三是以消費券發放和使用為契機,持續推進政府數據與平臺企業數據的深度融合與利用。全面推進新基建意味著建立在數據流動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新階段已經來臨。政府部門要實現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既需要來自政務系統的數據支撐,也需要平臺企業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用戶與資源分佈、供需狀況、交易行為等多方面數據,因此政務數據與平臺企業的數據各有優勢。目前看,兩者的融合與深度挖掘利用方面仍存在制度、技術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無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創新契機。

新基建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此輪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不僅要關注其在短期內對經濟的刺進作用,也要著眼於長期的經濟結構優化和高質量發展,更要關注如何充分發揮數據的作用,以及如何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釋放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整合利用的巨大價值。

於鳳霞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源自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