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被抹去的男孩》改編自美國一位公開出櫃的作家——加勒德·康利的同名自傳: 《被抹去的男孩:一份關於身份、信仰和家庭的回憶錄》。 在這本書中,作者講述了對自我信仰的認知,以及在自己出櫃後,家人們對自己“同性戀”身份的態度轉變過程。同時,這本書也向社會揭露了,美國針對

LGBT(性少數)群體的“康復機構”中違揹人天性的黑暗真相。

根據作家回憶錄改編的同名電影《被抹去的男孩》,在上映後,更是受到了美國社會的廣泛討論。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電影很寫實,劇情引人深思,一位同性戀青年在面對家庭與整個社會世俗時曾經歷過的痛苦掙扎,一對父母面對同性戀兒子時的無措到接受。電影平靜的敘述著這段經過,但讓觀眾看後卻久久不能平靜。

那麼本篇文章,我將就電影《被抹去的男孩》中:

·“恰到好處的平行時空敘事”

·“人物情感變化”

·“意味深長的隱喻”

·“揭露的 社會現實”

四點內容來解讀本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恰到好處的“平行時空”敘事。

電影從大二的學生 傑拉德出櫃後, 被父母送去“同性戀矯正機構”講起。傑拉德 來到矯正機構後,對自己出櫃前的回憶便開始插敘進來。

主時空裡,傑拉德 被機構裡的老師 維克托當做病人看待,維克托每天給和傑拉德一樣的孩子洗腦,將同性戀與“艾滋病”,“梅毒”相提並論。本就對自己取向認知迷惑的傑拉德,在日復一日的洗腦與糾正中變得愈加迷茫。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而插敘進來的副時空中,則講述了傑拉德進入矯正機構前,在大學中對自己取向的認知,以及向父母出櫃後,父母經歷的一系列思想鬥爭。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兩個主副時空的交織,雖然讓時間線稍顯破碎,但是卻恰到好處地交代了出櫃前後主角境遇的變化。通過主角前後境遇的對比,很明顯的表現了,一個孩子的“出櫃”,對自己,以及對家人造成的影響到底有多麼大。

影片也在主副時空的交錯中,無形中向觀眾心中傳達了一個問題:如果是“你”或是“你的家人”,終於鼓足勇氣邁出了第一步,承認了自己的取向。你,又會如何應對?

處理細膩的人物情感變化。

影片主要展現了故事的主角 傑拉德 一步步接納自我的過程。導演通過對主角細膩的情感刻畫,將這一過程很生動地體現出來。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最初,跟隨母親來到“糾正機構”,傑拉德的內心是忐忑迷茫的,導演藉助陰鬱的畫面色彩以及快節奏的音樂將傑拉德的內心的不安狀態巧妙刻畫出來。

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傑羅德 的內心終於不再迷茫,此時電影的畫面逐漸由陰鬱的色彩變得明朗,配樂風格也由傷感寂寞轉變為輕鬆歡快,傑羅德 從認清自我,到悅納自我的心態變化,在影片音與色的變化中得以鮮明體現。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影片色彩與配樂的風格配合變化,也帶動著觀眾的心情隨之浮動,起到了很好的抒情表意作用。

意味深長的隱喻。

因為本片主要講述主角接受自我的心路歷程。因此,影片裡,大部分的細節刻畫與心理刻畫,都在展現主角 傑拉德 的心態變化。其中一個細節刻畫,就很具有象徵意義。

從影片開頭到結尾,傑拉德一直喜歡坐在副駕駛座上將手伸出窗外,正在開車的母親則一直告誡兒子:“有人把手伸出窗外,折斷了胳膊。” 影片開頭時的傑拉德總會遲疑的伸回手。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後來幾次,他開始反問母親:“那人是誰呢?” ,母親也只是輕輕微笑,不曾回答。

最終,當 傑拉德 狠狠質問了自己糾正機構的老師喬爾這一切矯正措施的對錯,並離開這個所謂的“糾正機構”後。

他返回大學,畢業四年後,成為一名作家。每次開車時,他依舊喜歡將手伸出窗外,自由飛舞,這次,少了母親的告誡,但多了幾分自由。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我覺得這個細節的變化有兩層:

第一層是,主角傑拉德自我心態的轉變。“將手伸出窗外”隱喻了 “傑拉德對這個世界表明自我取向”這件事情。開始時的遲疑,中間的反問,最後的坦蕩,對於“將手伸出窗外”的態度改變,隱喻了 傑拉德對自己“向世界表明取向”的態度變化。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將手伸出窗外,有風險嗎?肯定有,就像“表明自己的取向”一樣,同樣有風險。但傑拉德最後依舊將手伸出窗外,自由飛舞,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與其活在枷鎖中,不如痛快做自己。

第二層是,母親對兒子取向的態度的隱喻。母親一直告誡兒子“將手伸出窗外有危險”,就像面對兒子“取向”時的態度一樣,她一直選擇保護兒子。

影片中的母親,一直扮演一個保護兒子的角色。把兒子送到“糾正機構”,是對兒子的保護,因為她知道這個世界對同性戀並不友好。把兒子接回家裡,也是對兒子的保護,在逐漸明白兒子的取向是不可能被改變的後,她選擇接受,毅然將兒子從“糾正機構”中接出。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這層隱喻,表明了母親對兒子,從始至終無私的愛與守護:不管你是什麼樣子,你都是我深愛的孩子。

揭露的 “社會現實”。

影片很有說服力的一點在於,它改編自一位同性戀作者回憶錄。也就是說,影片中的機構與人物,以及發生的故事都是真實存在且發生過的。

故事中顛倒是非、違揹人自然天性的“同性戀療法”,直到現在,在美國很多州還是被法律允許的。

諷刺的一點是,在影片中,主角傑拉德所在的“糾正機構”的老師“維克托”也是一名同性戀。並且,現實中的“喬爾”已經與自己的丈夫結婚並定居。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普通人以及宗教對同性戀態度的不友好,在影片中隨處可見。這在現實生活裡,也是常見的現象。

因此,現實中的 傑拉德,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和他的丈夫一起,投身到LGBT(性少數)群體的解放運動當中,利用自己的作品為他們發聲。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現實中的作者(左)

寫在最後

《被抹去的男孩》在導演的精心製作下,通過講述一位同性戀青年的自我發現過程,表達了對如今社會性少數群體的境遇同情,以及對性少數群體面對的家庭與社會問題的反思。

被抹去的男孩,被世俗抹去本真的男孩,生活在偽裝之下,天性使然,不曾作惡,卻被這個世界差別對待,這大概是所有性少數的共同境遇吧。

世俗對待他們並不友好。所以,就像文章題目所講: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End·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勸你善良,願他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