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錦生頭條日記(論文)

2019.12.25.週三,陰

第五章 高溫對大豆生產的影響

摘要 高溫逆境下大豆生殖生長受影響較重,黃淮平原南部夏大豆產量與8月份氣溫呈顯著負相關。本文對大豆生產中自然溫度的利用和高溫的防禦對策進行了探討。

0 前言

自80年代以來,天氣日益變暖,致使夏季超過35。C的日數增加,這對不耐熱的作物產生高溫危害,如夏大豆就是受害作物之一。據觀測:本地立夏至處暑70%的日子裡地表溫度都超過40度以上,極端高溫可達60度以上。例如1988年7月7日最高氣溫38。C,地表最高溫度60.2。C;1994年7月4日最高氣溫38度,地表最高溫度達60.5度。由此可見地表溫度和氣溫之間有較大的溫差,即當日氣溫雖未達到35度,但地表高溫已超過35度。又因為大豆開花結莢部位主體處於20㎝至50㎝範圍內,所以其生殖生長部位遭受高溫機會是比較多的。據《大豆栽培》南方本介紹,溫度高於29。C會增加大豆落花落莢。國外Mann等學者測定,溫度超過40。C大豆座莢率減少57%一71%。從大豆生殖生長過程看出,當氣溫超過32度並伴有乾旱環境對開花和受精過程都有副作用。高溫之時,呼吸作用旺盛,生理失調從而導致大豆減產。經對溫度與本地(黃海平原南部)大豆產量關係的分析結果表明:江蘇省黃海農場90年代大豆產量與8月份平均氣溫每上升1。C,每667平米大豆產量減產18.5㎏。

1 大豆的適宜溫度

一般播種至出苗為15一22度,生殖器官形成期宜21一23度,開花期22一25度,籽粒形成期21一23度,鼓粒一成熟期19一20度。在適宜溫度範圍內,大豆生長髮育良好,光合作用效率高,生理代謝正常,也容易獲得高產。

1.1 東北春大豆產區

東北地區的大部分地方大豆播種至出苗平均氣溫12一15度,出苗至開花19.5度,開花至成熟為18度一23度,溫度對大豆生長髮育是適宜的。尤其是吉林省中部地區大豆開花期平均氣溫22度一23度,結莢鼓粒期20度一21度,對大豆生育最為適宜,從而為大豆的高產穩產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因素,當然該地區只能種植春大豆。有的年份低溫冷害也有出現,如大豆開花以前的花芽分化期遇15度以下的低溫也顯著減產。另據新疆石河子地區介紹,極晚熟大豆品種在該地區如遇9月下旬以後氣溫下降,影響大豆鼓粒灌漿,致使大豆百粒重偏低,或過多的秕莢而減產。上述理由充分說明適宜溫度的重要性,超過大豆生長的三基點溫度,無論高溫、低溫都是有傷害的,只不過高溫危害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1.2 黃淮流域的夏大豆產區

該地區大豆生育期的平均溫度播種出苗期22度一26度,出苗一開花25度一28度,開花一成熟20一25度,這個產區播種至開花與結莢期氣溫偏高,夏季日最高氣溫超過35度的日數常年平均為20一25d,存在熱害,對大豆生育極為不利。本地有例證,大豆抪種期遇高溫,曾出現"高溫煮豆"燙死胚芽(高溫40度)而導致不出苗而引起重抪的教訓。據本場調查,高溫對大豆的影響主要是,結莢數和粒重的減少。1993年是涼夏,大豆開花結莢期的7、8月份平均24.1度,該年度夏大豆單株結莢數平均21.6;1994年是高溫之年,7、8月份平均氣溫28.4度,當年大豆單株結莢數下降為18.7個。溫度高呼吸作用旺盛,幹物質消耗多積累少,大豆粒重減輕是必然的。由此可見,高溫也是氣象災害之一。

我國長江以南播種夏大豆生育期內平均溫度超過25度,因氣溫過高,熱害較重,產量低。該地區習慣播種春大豆,其目的就是避開高溫天氣。

2 防禦對策

根據高溫氣候出現的規律,結合大豆形成產量的關鍵階段提出如下防禦對策。

2.1 及時灌溉

在大豆花莢期出現持續高溫天氣,一般伴有乾旱發生。所以,此時應及時灌溉。(井灌效果更好)因水溫比地表溫度低得多,灌水降溫改善田間小氣侯,能緩解高溫對大豆的傷害,大豆開花座莢期也是生理需水關鍵時期,所以及時灌溉增產顯著。

2.2 噴施微肥

如鋅離子在植物體內能加強蛋白質的抗熱能力,硼對於碳水化合物運輸是必不可少的,鉬促進大豆根瘤菌固氮。所以,在高溫來臨之前噴施磷酸二氫鉀或上述微肥都有減輕高溫傷害的作用,作為預防高溫的措施也是十分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賀觀欣,大豆,《作物栽培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307一309

(2)潘鐵夫,大豆氣象,農業出版社,1989,7一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