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取得最後勝利而告終。戰役的過程驚心動魄,交戰雙方曾經反覆的爭奪陣地達59次之多,戰鬥的激烈程度前所罕見,特別是炮火密度之大、炮火之猛,為朝鮮戰場之最。志願軍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那到底志願軍是在什麼樣的火力環境中與敵作戰呢,看完這組數據就會非常清晰了。

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根據美軍軍事指導條文規定,一個步兵師展開的進攻正面為4~6千米,支援火力為加強炮兵6~9個營。但在上甘嶺志願軍陣地前3千米的正面上,美軍指揮官範佛里特投入了三個步兵師的兵力(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軍第2師、第9師),加強炮兵多達16個營,火炮口徑為105、155、203毫米三種。此外,還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個營、2個坦克連、1個重迫擊炮連,以及200多架次飛機支援。戰線密度之大、壓迫性之強,大大超過了美軍常規使用兵力和火力支持力度。美軍的輪番衝刺和連續不斷的火力支持,讓志願軍陣地承擔的壓力可謂空前的大,要知道,在3千米長的志願軍陣地只有兩個連的兵力鎮守,承受的都是美軍營級的衝鋒外加火炮、飛機支援。

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美軍和志願軍的較量始終跳不開武器裝備的比較這一環。美軍為上甘嶺戰役配置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而且美軍炮兵採取多線、重點、縱深的配備原則,距志願軍陣地前沿1000米以內,為60炮、81炮、無後坐力炮和坦克炮;2000~3000米,為機關炮和部分105毫米輕榴彈炮、T-38型多管火箭炮;3000~5000米,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6000~8000米,為155毫米、203毫米榴彈炮和155毫米加農炮。以志願軍陣地上每秒落彈6發的密度飽和攻擊,美軍火力密度堪稱世界之最。

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志願軍也投入了火炮支援陣地堅守作戰,但火炮數量無法與美軍擁有的相比,戰役最初打響的時候,只有13門火炮參加火力支援,經過兵團司令部和志願軍司令部的大力支持,才在後期將火炮數量增加至133門,就這133門火炮對志願軍而言,可謂是集全身力量而戰了,再也沒多餘數量的火炮力量支援了。整個戰役期間,雙方總共發射(投擲)炮彈(炸彈)200餘萬發,(美軍190餘萬發,志願軍35萬餘發),把兩個上甘嶺志願軍固守的高地陣地高度整整削低了2米。

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這樣地獄般的環境中,是對志願軍戰士身體和意志的極端考驗。戰役的艱難程度也超乎了雙方的想象,經過長時間修築的工事在短短几分鐘之內被炸的面目全非,志願軍士兵往往赤裸裸的暴露在火力覆蓋之下,承受著巨大的傷亡。在小小的兩個只有3千米正面的陣地,經過雙方在反覆爭奪,每一次丟失都意味著有生力量的喪失,只得採取添油戰術,逐次投入佔有陣地的兵力。美軍方面,先後投入美軍步兵第7師、南朝鮮步兵第2師、第9師,共約60000餘人;志願軍方面,則逐次投入15軍之45、29師,12軍之31師、34師106團等近10個步兵團,總兵力43000人。

這組數據清晰地展示 志願軍取得上甘嶺戰役勝利有多不易

雙方圍繞兩個上甘嶺兩個陣地高地反覆爭奪了43天, 持續時間之長,也遠遠超乎了戰前雙方的估計。戰鬥越打越慘烈,雙方反覆爭奪兩個陣地的次數就達到59次之多,陣地的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每次易手就伴隨著天翻地覆的炮火轟擊和天昏地暗的血淋淋的拼殺。根據最後統計的數據,志願軍累計打退美軍方面900多次衝鋒,最終以傷亡15000萬餘人的代價,打死打傷25000餘名美軍人員,守住了陣地,艱難的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對於志願軍來說,與這樣超乎常規力量的美軍交手,從這樣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勝利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一次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