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_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一家子,即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 沈道鴻《三蘇論詞》

正如宋人王闢之所言的“蘇氏文章擅天下”那樣,“三蘇”的文章傳遍天下、流芳千古,世上拜讀者不勝其數。

“三蘇”為何能寫出如此出眾的文章呢?其實寫作與讀書是分不開的,我們還得從他們的讀書方法中去尋找答案。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 左:蘇軾;右:蘇轍。

1.蘇洵:閉戶讀書六七年,不成熟時不寫文

仁宗嘉祐元年(1056),四十七歲的蘇洵帶領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在北宋時期頗負盛名,他很讚賞蘇洵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便向朝廷推薦。

有了大牛的推薦,蘇洵的文章引得當時的公卿士大夫一時之間爭相傳誦其文章,蘇洵也從此名聲鵲起。

歐陽修的推薦自然是蘇洵成名的一大關鍵,但蘇洵自身的水平,才是其名聲響徹文壇的最主要因素。蘇洵“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可謂是滿腹經綸,功底深厚。加之其議論明暢、筆勢雄健的寫作風格,更是令蘇洵受到多人的青睞和讚賞。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洵的寫作功夫,也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那麼,蘇洵究竟是如何成為一代名家的呢?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其實年少的蘇洵,並不喜歡讀書學習,而是熱衷於到處遊蕩,直到27歲才開始認真讀書。不久後他便參加科舉考試,可天不遂人願,蘇洵最終沒有考中進士。

此次應試失敗,讓蘇洵開始反省當下的應試教育,他意識到那些形式華美綺麗而思想空洞的文章其實拙劣不堪。於是他二話不說,便把自己之前數年模仿別人寫作的幾百篇浮華怪澀的文章一把火燒了,取出《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籍來從頭再讀。

“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在六年多的書齋苦讀生涯裡,蘇洵不但沒有多加練習寫作,反而還封了筆硯,併發誓讀書不成熟時,不寫任何文章。

於是蘇洵每日端坐在書齋裡,一心苦讀,別無旁騖。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當蘇洵重新拿起筆時,所寫的文章與之前寫的大有不同了。他強調我手寫我心,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所以他閉門讀書後寫的文章,往往都是論點精闢,論證嚴密且語言生動又充滿雄辯的力量,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如果沒有當時的反省,沒有六七年專心致志的苦讀優秀書籍,想必蘇洵便難以寫出如此令人讚賞的文章,“唐宋八大家”或許也與他無緣了。

2.蘇軾:抄書千字,讀書萬遍

“三蘇”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蘇洵的長子蘇軾了。蘇軾雖然是蘇洵的兒子,但他卻不像父親那樣,年少之時不認真讀書。

蘇軾自幼便發奮讀書,不僅勤於背誦,而且還喜於抄書。每當讀到一些質樸的詩文,或是經書和正史,蘇軾定會拿起筆將書中的內容逐字抄寫,像極了一個活的“印刷機”。

這樣的讀書方法,其實對蘇軾的將來是大有裨益的。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聖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絕不會毫無頭緒,而是像現代律師引用判例一般信手拈來。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當然蘇軾不僅僅只會用抄書這樣相對“笨拙”的形式,除此之外,他還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的信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一本書,讀了千遍萬遍,才能讀得通透,讀得深入。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蘇軾讀書就是這樣,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厭。

例如,蘇軾讀《漢書》時,就是採用這種方法: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蘇軾說讀書絕對不是速成的,只有像煮粥一樣反覆熬煮,不急於求成,才會求得真學問。

蘇軾讀書如此,寫詩亦是如此。

根據蘇軾晚年寫的《東坡志林》記載,蘇軾在遊廬山時寫的第一首詩是“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經過對廬山的深入瞭解後他復作絕句:“自昔憶清嘗,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最後蘇東坡與友人同遊西林,又作一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便是傳誦至今的《題西林壁》,詩中蘊含的哲學道理,也不是常人一時便能體會得到的。

越是速成的東西越容易腐朽,只有長時間的注入,才會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3.蘇轍:讀書只讀經典

《宋史》中稱蘇轍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

的確,相比於其兄蘇軾,蘇轍顯得低調很多。但在讀書方面,他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先講一個蘇轍與蘇軾讀書的故事:

有一次,蘇軾在一個道觀裡看到許多道家的書籍,心情大悅。於是他興高采烈地寫信給弟弟蘇轍,說自己手裡有大量的道家典藏,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們讀完。

蘇軾本以為弟弟得知這個消息,會十分高興,甚至是羨慕,但沒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弟弟“打臉”。

蘇轍回信,寫了一首《和子瞻讀道藏》:

道書世多有,吾讀老與莊。

老莊已雲多,何況其駢傍。

所讀嗟甚少,所得半已強。

有言至無言,既得旋自忘。

譬如飲醇酒,已醉安用漿。

……

蘇轍的意思是,世上道家的書籍汗牛充棟,但是他只讀《老子》與《莊子》。因為在蘇轍看來,這兩本道家經典,寫的內容已經足夠多,足夠好了,就不必再讀其他同類書籍。

儘管蘇轍讀的書較少,但這並不妨礙他領略到道家的精髓。因為蘇轍讀的都是經典,而每讀一本經典,就像飲醇酒那樣,醇香醉人,得到的是最好的享受。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當然經典給蘇轍帶來的更多還是思想上的提升,讓他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蘇轍在寫詩論詩方面就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這樣的看法,在宋代確實是獨具代表性的。

蘇轍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漸漸地就形了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而這種思想和人格,正是他有別於蘇軾的一大特點。

可以說,蘇轍的讀書方法,歷來受世人讚賞。一位作家說過,讀一千本時尚雜誌,不如熟讀一部《紅樓夢》。

因為選擇閱讀經典,就是抬高了讀書的起點。當讀者站在這個起點上,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沿著大師指引的道路前行,不但會少走彎路,而且可能比前人走得更遠。

所以,有時候,讀書在精而不在多,在於質量而不在於數量。

作者簡介:深山含笑,一個愛好文字的東坡粉。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編輯

文章授權轉自“長安處處有唐詩”

圖片來源“壹伴圖庫”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如有爭議,請聯繫刪除

每天5分鐘,把日子過成詩

“唐宋八大家”裡的一家三口,他們到底是如何讀書的?

今天看小詩妹了嗎?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必須

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