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安裝集團成立之初就經歷了國家“大躍進”運動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調整期,承擔的施工任務主要是以民用工業設備的安裝建設為主。施工的工地也大多位於鄉鎮、山區、戈壁灘,加之這一時期我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職工隊伍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據老人們回憶,那個時候的蘭州是“無風三尺土、下雨滿街泥”,而位於蘭州東大門的榆中縣更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十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的現象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初,肆虐的旱魃不減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西北偏北,甘肅榆中,更是滴水貴如油。農民們經常要把早晨洗漱用水收集起來,經過簡單的沉澱處理後重複利用,一盆水要反覆使用好幾天。一旦斷水,就要趕著毛驢從幾十裡外的山溝裡馱苦鹹水。

1959年甘肅省黨代會提出了修建“南引洮河水、北提黃河水”的“榆中三角城電灌工程(簡稱榆中三電)”設想,並被立項。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1960年6月,三電提水工程開始動工,但當大家滿懷豪情地拉開工程序幕不久,1961年元月,工程卻被迫下馬緩建,原因是國家遭遇了三年的困難時期。


直到到60年代中後期,國家基本度過了困難期,經濟建設的任務開始以處理之前遺留下來的大量工程質量問題和續建“半拉子”工程為主,並對一批已建工程進行“填平補齊”,使之配套生產,發揮經濟效益。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此前,因國家經濟困難被迫下馬緩建的榆中三角城電灌工程又被提上案頭,1966年工程重新上馬開建,承擔此建設任務的就是安裝集團。榆中三電工程設計灌溉面積24.5萬畝,設計流量6.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6立方米/秒。灌區轄榆中川區12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受益群眾達23.6萬人。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在那個條件艱苦而又滿懷理想的年代,在榆中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老一輩安裝人的身影又一次出現在三電建設工程“風檣動、龜蛇驚”的激烈戰場。廣大職工住著土坯為牆、油氈草泥為頂的“乾打壘”平房,喝著汩汩流淌的黃河水,幹起活來熱火朝天。站在工地一眼望去,銀鎬飛舞、車輪滾滾,挑的挑、抬的抬,獨輪車來往穿梭,激情昂揚的安裝人鑿隧道、架飛橋、填深溝、鏟山頭……上演著一場激動人心的建設畫面。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據曾經參加過“三電”建設的老人們介紹,那時工程建設的材料都是用人工、用肩挑或者推著獨輪車運來的,參加建設的工人一天只管簡單的三餐,報酬只有5分錢的開水費,幾乎都是義務勞動。


大家都是憑著一腔革命熱情,以奉獻為榮,不求回報,以能親身參與到這一人間奇蹟的創造中而倍感自豪。1973年,三電工程主體終於完成,一座高揚程的電力提灌工程終於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誕生了。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在那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裡,老一輩安裝人人拉肩扛、風餐露宿,戰酷暑、鬥嚴寒,硬是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憑著引水上山的豪情,克服千難萬險,撐起了這座當時全國較大、甘肅最早的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經過40多年的運行,榆中電灌工程灌區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種植結構不斷調整,經濟類作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種植面積逐年增多,溫室大棚、蔬菜、花卉等種植面積和品質不斷增加,尤其蔬菜種植髮展最快,目前已成為蘭州市的主要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高原無公害蔬菜基地。

令23.6萬人受益!這項甘肅最早、最大的工程竟然在榆中

如今,三電工程已成為榆中農業生產的命脈工程、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生態建設的骨幹工程、工業項目的主力工程,對全縣糧食生產安全、經濟快速增長、精準扶貧脫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人水和諧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榆中三角城電灌工程的建成,結束了榆中縣不通水、不通電的歷史,徹底改變了全縣農民吃糧靠國家、花錢靠救濟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