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嗩吶匠 千錘百煉傳原聲

四代嗩吶匠  千錘百煉傳原聲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說到嗩吶,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特別是在民間鄉里,多少熱鬧場面少不了它的身影。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風俗移化,嗩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義龍新區魯屯鎮魯屯社區有這麼一個家族,四代人堅守祖傳技藝,堅持純手工製作嗩吶,傳承民族鄉村原聲。

“下材料之後,要把它固定好,固定之後焊好,焊好之後打出款式來,要什麼款式就做什麼款式。”在魯屯鎮魯屯社區,李氏嗩吶第三代傳承人李斯躍一邊製作嗩吶,一邊向記者介紹嗩吶製作的關鍵要領。

上午8點,準時開工,這是58歲的李斯躍堅持了40多年的習慣,敲敲打打,叮叮噹噹,一坐下去,就是一整天。

“這是我們祖傳的,我們看看都看會了,我家裡面的這些兄弟,他們根本沒有學,但是他們一樣能做嗩吶,製作的工序他們都懂,而且現在和我一樣,都在從事這個行業。”魯屯鎮李氏嗩吶第三代傳人李斯躍告訴記者。


四代嗩吶匠  千錘百煉傳原聲

李斯躍製作嗩吶


沒認真學過這門手藝,但是一出手,一切製作程序,他便能得心應手的進行,並且是越來越精益。李斯躍介紹,自己的爺爺輩就開始製做嗩吶,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嗩吶匠,父親也理所當然的繼承了這門手藝,16歲時,自己也開始獨立完成嗩吶製作,成了父親的好幫手。做一行,愛一行,埋頭就是40多年,李斯躍也見證了嗩吶行業的淡旺季和起起落落。

李斯躍說:“一九八幾年的時候,那段時間嗩吶的銷路還可以,一直到一九九零年過後,生意淡了一段時間,之後生意又恢復了,就一直做到現在。”

嗩吶製作主要分為做盤子和做杆子兩大部分,其他還有一些細節細活,這其中,最難的就是製做盤子,盤子要圓,要厚薄均勻,容不得半點疏忽大意。

“定形的時候是關鍵,高音低音要憑記憶,而且要錘打。你錘重一點,銅片中間就空了,就打大了,這樣不好;你錘得輕的話,就要多錘幾下。”談起做嗩吶的手藝,李斯躍興致勃勃地說。

沒有圖樣,沒有標準,每個地方的嗩吶又各不相同,面對每一塊銅皮子,李斯躍都得仔細斟酌,慢慢修改,要耗上大半天的時間,才出成品。

“我們這個沒有模型,完全是活動的,每做一個,都要靠感覺,像這些盤子,壘成一摞,放下去的時候,要一個疊一個,摞得起,不能讓他翹邊。”李斯躍介紹道。

做嗩吶,熬的是歲月細活,是門辛苦行當,擔貨趕集、熬夜趕製都是常有的事,但家傳技藝不能丟,如今,李斯躍的兒子李天龍、李成龍也接過了長輩傳承下來的手藝。

“到我們這輩,基本上沒有幾個年輕人做這個了,我看了下,覺得我們不傳承的話,這門技藝就可能失傳了,所以我回來接班了。”第四代傳人李成龍說。

純手工製作,匠心打造,李斯躍一家做的嗩吶,慢慢有了名氣,訂做、批發,產品遠銷西北、西南多個省市。

李成龍說:“有樣品就能訂做其他的,但是我們自己也有樣品,我們做出來也在賣,別人給我們的,我們也會做。”

靠手藝吃飯,不餓肚子,也更灑脫隨性,閒時,李斯躍也會去釣魚溜達,享受慢節奏的生活。手藝,是老輩人傳下來的,要傳承好,更要發揚好。採訪中,李斯躍一家表示,會將製做嗩吶的工藝傳承下去,傳遞好民間好手藝,傳遞好民間原聲音。

“為什麼我說要傳承下去呢?嗩吶是祖傳的一門技藝,學在手裡面,就有飯吃,不管走到哪裡。”李斯躍說。(文/圖 羅小春 張 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