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教子為治天下之根本。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


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


母若賢慧,則其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


如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


無賢母,又何由得賢子女哉!而教女更為切要者。使無賢女,何有賢妻賢母哉。


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故古人云:孝廉出於寒門,聖賢在於母教。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這和“子不教,父之過”沒有矛盾的,也並不是說父親沒有責任,而是說先從救母親入手,更有效果。


因為母親(女人)容易情緒化,而父親很容易受母親的情緒影響,只有讓母親自己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才能使一個家有和諧的氣氛。


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一個家庭都穩定了,社會才會安定。


所以自古以來,母教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養正的根本保證。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我國古代母教包括:


第一是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惟誠惟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第二是注重言行:母親的言行將對子女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我國古代的母親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舉止。


第三是注意環境:《顏氏家川》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燻漬陶染,言行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時候所受的環境影響,會自然而然形成品德。


古代母親很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如大家熟悉的“孟母擇鄰”便是生動的一例。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第四是反對溺愛:古代注意到母親多性格溫柔,對孩子十分愛撫,但強調母親不能對子女嬌慣溺愛。“慈母敗子”成為古代母親的座右銘。


第五是寓教於喻:古人特別注意在教育兒童中運用比喻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某些道理。


第六是教子清廉:廉潔奉公是一種美德。我國古代的母親,在他的兒女長大成人當了官以後,也不放棄教育的責任,教訓他們的為官清廉,不能憑藉職權貪汙受賄,表現了古代婦女的高尚品德。


古德雲: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御子弟眾人,管理控制教育,以身示範。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今天的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教重於言教”等也不過換了種說法而已。《論語》中夫子亦反覆強調“己身正不令而行”“夫正人者,先正己也”。


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應該愛生活、愛學習,樂觀向上,有清楚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關注自身的成長,懂得經營自己,並不斷地從心靈上充實自己,挖掘自己,完善自己。


未來才可能在孩子教育上獨具慧眼、取法乎上,用愛心和智慧將孩子塑造成形象莊嚴、雍容大度、心地善良、做事可法、言色常和、利國利民之“大器”。


《中庸》雲: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跏,事前定則不固,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母親就是雕塑家,母親的素質高,兒女的成就大。


正如古人所言:閨門乃聖賢出生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觀君知國運,觀人知其家,觀母知其子

有大志大願者,可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作者老師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