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機械類專業是種什麼感受?

點擊上方“非標機械設計菌”關注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機械設計相關知識點

本科浙大機械電子工程,目前在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讀人形機器人方向的PhD。博士階段具體做的方向,其實說白了就是研究如何設計更加高性能的、面向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驅動器、末端執行器以及傳動結構等——和機械設計息息相關。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大部分說的國內現階段機械類專業以及行業的現狀都是正確的,我在這裡就補充一些我在國外(歐洲為主)看到的機械行業、機械類專業與國內的異同點,談談我的看法。

不完全正確,自然而然都是帶著個人的背景和格局去看待問題,大家見仁見智。

-國外機械類行業現狀-

歐洲這裡的機械行業主要是以高精端設備為主,中低端的機械類產品毫不客氣地說已經被中國壟斷。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處於機械類行業食物鏈上游的設計人員,下游的加工製造不太參與,都是甩手給中國完成。

舉個例子:前同事跳槽去了意大利都靈一家生物醫療公司做精密的心臟起搏設備的結構設計,所有的設計都是在意大利由意大利人完成,而具體零部件加工生產則是在中國廣東完成(整機系統分拆給多家中國機械加工供應商,以防止中國拿到全部圖紙Copy),加工完成後再運回意大利進行組裝調試,接著再高利潤賣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而我所在的研究所實驗室,所有的機器人硬件也都是通過這樣的流程進行的,即:意大利設計-中國加工-意大利調試組裝。

中國的按圖紙加工能力是世界一流的,我們有一流的精加工機床(但無奈是高價格進口的機床),有一流的吃苦耐勞且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車間師傅。但核心問題是,我們的產業結構是處在整個食物鏈的下游,高附加值的羊毛都被歐美公司給薅走了。

這種產業結構以及低利潤也恰恰決定了從業人員的收入不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市場經濟的原理擺在那裡,不改變產業結構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大環境如此,無奈。

據我瞭解,西歐這塊(荷蘭、德國、法國、瑞士以及意北),機械從業人員的整體待遇還是比不過CS和金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市場經濟的原理對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適用。但好消息是收入的差距並不是那麼大,簡而言之,機械從業者的收入還算“體面”。

而很有意思的是,在意大利的都靈(菲亞特總部,製造業發達),機械工程師的平均年收入是在軟件工程師之上的

意大利的都靈是一個製造業相當發達而IT行業稍顯欠缺的城市,再次佐證了產業的結構和附加值利潤對從業人員待遇高低的直接影響。

如果我們平心去審視國內目前的各行各業,IT和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遠遠高於機械類行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完全值那個錢。我們以個人之力是很難短時間撼動這樣的大環境的,基於人的趨利性,逃離機械行業實屬無可厚非。

-國內缺乏對機械"匠人"文化的認同-

”錢“和待遇上的”不尊重“之前已經討論過了,市場原理和產業結構擺在那裡,這是客觀規律,只得選擇接受。而我個人感性上更多且更不能接受,或者說我們能夠改變的是”觀念上的歧視“。

機械設計類工作的特點是直觀,但絕對不是淺顯。

“直觀”的特點就是能夠讓所有人,都能駐足在你的屏幕後評論兩句:"這個應該這樣設計"、"那個不應該那樣設計"、“我覺得這個應該設計成這樣更有效”,很多時候一些乍一眼看似”不合理“的設計,其實都是在各方面Trade-off 之下的“妥協”。同時一個好的設計是需要很多版本的優化和迭代的,給機械設計師一些耐心和尊重——如果你在一個Team裡面不是具體做設計的人員,誠懇地請您不要輕易評判別人的設計的好壞。

我個人在國內的環境下做過兩年的機械設計,整體科研環境給我的感覺就是讓我有點自卑:"我是做機械設計的"——每當我向別人介紹自己在團隊中位置時候,內心都會源起莫名的自卑感。

而當我來到歐洲之後,因為參與項目的原因接觸過各類西方國家的科研人員,每當我說出”I am the designer of ...“的時候,實際上是自豪的,因為你能感覺到,無論對方是做什麼方向的——控制算法、視覺、機器學習等等,他們對機械設計師都是有一種平等的尊重感,一種對自己不熟悉領域的謹慎。

國內外這兩種對機械設計師截然不同的態度是我切身體驗過的,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造成了這麼大的思維差異?

最終我得到的答案還是和中國發展的國情有關,我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經歷過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我身邊的很多歐洲同事的祖輩、父輩們都是機械行業的工程師,家裡基本都有“小作坊”,他們的文化裡面有機械“匠人”的概念,而他們的父輩很多都是在那個年代通過機械行業發家致富的,在他們的理念中是認同機械這個傳統行業的地位的。

而中國因為近代發生的很多變故,可以說是與一二次工業革命擦肩而過的,但第三次工業革命,即計算機和通信的應用和興起,中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參與者,一定程度上在這個領域,中國也是全球行業的領先者。

-關於國內本科往上階段機械類專業科研評價體系的探討-

我對國內機械類本科階段的教育沒太大意見,我是覺得本科階段還是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學科素養的培養,所以一些回答中提到的“手繪A1圖紙”以及“金工實習”,是有實際意義的。

而對於一些本科期間抱怨機械類專業沒辦法發SCI一作,申請不到MIT之類PhD全獎的,這些都是屬於天賦超高級別下”幸福的煩惱”,和絕大多數人都是絕緣的,我們不做討論。

但本科階段往上——碩士或者博士階段,在國內的評價體系中是有硬性的SCI論文畢業要求的,機械類專業相比其他學科,發文章那叫一個困難。個人總結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 凡是涉及到硬件實現的,科研週期長;
  • 對實驗室硬實力要求高,體現在經費和基礎上;
  • 寫作套路和國外不太一樣(個人感受);
  • 科研講圈子和出身(個人感受);

對於第3點:不具體細講,國內機械類文章的寫作套路和國外的評價體系不太一樣,簡而言之:工作做的好,但是不會寫;對於第4點,誠實地說,國外部分的researcher在審中國的文章時,是戴著有色眼鏡的,同樣質量的工作,如果換成國外的affiliation,會更容易被接受。

而國外的評價體系中,大多數是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全權決定你PhD是否合格與畢業。大部分機械類出身的導師,一般是不以文章數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會通盤考慮你博士期間整體的工作和對項目的實際工程貢獻。

因此,我在考慮的是,國內機械設計類的碩士或者博士,鑑於機械類專業發文章相對較難的實際情況,能否靈活地調整評價體系,去單一標準化。

-總結-

我個人是因為情懷和愛好去選擇機械類專業的,陰差陽錯出了國,發現國外機械類專業無論是深造,還是未來就業,都要比國內日子好過很多。

  • 如果你真的熱愛機械,熱愛設計,並想繼續走這條路的話,強烈建議出國深造看一看。
  • 如果你想找份機械類的工作,並且心態足夠好,待遇不濟是大環境的問題,不是你的錯。
  • 如果你只想找份賺錢的工作,在當今國內的大環境下,及時懸崖勒馬,改投他行。

個人選擇的事情,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無論是選擇繼續堅持或者說盡早逃離,都無可厚非,成年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

點擊上方“非標機械設計菌”關注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機械設計相關知識點

歡迎大家在評論處補充你認為文章中有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這樣下一個閱讀的人就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