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面明明“浮盈”,為什麼到最後變成“實虧”?

很多人買完基金之後,就覺得沒事了,坐等盈利,我想說即使配置好資產組合,你僅僅只做對了一半,另一半決定你收益的關鍵是什麼?先賣個關子。

之前我們介紹了怎麼選擇基金,其實核心的就兩點,一是你的投資期,二是你的風險承受能力。

這兩件事情決定了你投資的方向,投資類型(是激進型,還是穩健型),也決定了你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的配置比例。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更細緻地考慮,包括大盤基金和小盤基金的比例等等。


在投資過程中,很多時候人們對於漲跌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個度自己把握,有一個公式,用100減去你的年齡得出的數就是你該配置的高風險資產比例。

當按照自己的投資期限,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制定了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的比例後,也就是建立好一個投資組合開始投資計劃時,還遠遠不夠。

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資產組合的在平衡。

賬面明明“浮盈”,為什麼到最後變成“實虧”?


舉個例子:

假如制定了自己的股票和債券的配置比例是7:3.一年以後,股票漲的快,債券漲的慢,比例變成8:2了,怎麼辦?

這時候要賣掉股票,買成債券。如果再過一年,遇到熊市,股票大跌,比例變成了6:4,這時就要賣掉債券,買入股票,使比例再次回調到7:3,這就是資產組合的在平衡

再平衡是件很蹊蹺的事情

從表面上看,你是賣掉一個上漲快的優良資產,買入一個下跌或者跑著慢的不良資產,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高拋低吸”的過程,是一種通過紀律性投資來進行買賣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在平衡能保持資產組合的穩定性,也就是風險和收益的平衡。有人用歷史數據做過測算,在平衡的綜合收益要遠遠高於不做在平衡的收益

一般一年到一年半做一次在平衡,在平衡也僅僅是一個微調過程,只是為了讓組合不偏離自己設定的投資目標而已。

如果你想費力氣,而且不介意獲得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指數基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你有能力分析企業情況並希望付出努力,個股可以成為你的選擇。

股戰不是人與人的爭鬥,而是眼光與眼光之間的抗衡。即使是權威專家可以給你出建議,但他是不會對你的錢包負責的。

大科學家牛頓,曾在一次股市泡沫中鉅虧,損失了2萬英鎊,相當於幾千萬人民幣,最後說出了那句名言:

“我能算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


知易行難,有時候知道什麼不該做,比知道什麼該做更加重要。華爾街從來沒有新鮮事,因為人性永遠不變。

如果你對育兒,投資理財感興趣,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江然兜媽成長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