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考研剩41天,我決定放棄了”,成年人的叛逆,是一瞬間的事

“離考研剩41天,我決定放棄了”,成年人的叛逆,是一瞬間的事

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輕易放棄的人,現在也是。

2020年11月11日,一個全中國狂歡的日子,所有人都沉浸在滿減活動,開紅包的喜悅中,大學四年,今年是我唯一沒有加入這場狂歡的一年,購物車裡空空如也,只有一套肖秀榮八套卷。

更重要的是這一天,倒計時41天,我放棄了考研。

對,我叛逆了,我想我叛逆的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我放棄了整個2019年的努力,無數個失眠的夜晚以及無數個失眠夜晚裡偷偷抹掉的眼淚。

當被人詢問原因時,我講不清楚。好像人生來就該懂得堅持,小時候蹣跚學步要學會自己爬起,練習小提琴拉不完一首曲子不可以吃飯,上學後數學不合格依然要與之鬥爭,上班之後對於工作的種種不滿我們忍氣吞聲,我們把這一切總結為我們懂得堅持。我們不知道這樣堅持下去的目的,但無時無刻總有種聲音在告訴我們,除了堅持下去你別無選擇。

我們感知到了自己的不快樂,卻沒有勇氣打破既定道路,只好在虛與委中維持一種虛假的平衡

考研對於我來說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本科畢業後讀研究生是我從大一就立下的目標,我大三上學期就開始準備,三本專業參考書看的滾瓜爛熟,英語真題和政治1000題都刷了兩遍,這是我考前兩個月就已完成的內容,我的複習進度比大多數備考人的都快,放棄對於我來說至此之前從來沒想過。

那我為什麼放棄了?我說了我講不清楚。就是某一天我像往常一樣隨著5::30的鬧鈴起床,快速洗漱完吃完了早飯後到樓梯口背書,記得那一天風異常凜冽,“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我始終背不下,於是我一直背一直背從早上背到了晚上,來來往往的人從我身邊路過,他們有說有笑,就像當年的我一樣,我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孤獨。

“多虧有你陪我到現在”我對著身邊的魯迅雕像說。

我心中苦笑著,鼻子卻泛酸了,我趕忙抑制住眼淚,覺得自己很矯情。那是我第一次萌生了放棄的念頭,可能這是壓死駱駝的第一根稻草。

以前有人對我說過,放棄這顆種子一旦種下便會生根發芽。

我用實踐很完美地檢驗了這一真理。在接下來的好幾天裡,我都無心學習,常常一個人發呆,有時候看書時腦子裡胡思亂想,我實在想不出一個非考研不可的理由,但是我的理智卻不斷提醒著我要堅持,要堅持,於是我開始強迫自己,當動力轉變為壓力,我知道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了,我開始焦躁不安,開始整晚整晚的失眠,開始頻繁的哭泣,而這一切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一個人承擔,我想要放棄,卻不得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害怕變成別人口中的“半途而廢”,更害怕從此之後習慣放棄,於是我哭完後卻又重新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學習,看了無數條知乎上的雞湯開始振作,每日如此,惡性循環。

當事情變得越發不可收拾時已經進入11月了,我的心情隨著氣候一同進入了寒冬,我覺得自己生病了,得了一個不會再快樂的病。

我向老師尋求答案,他們說我可以,我能行,不要放棄;我打電話給父母他們說已經花了這麼多錢了,不堅持下去不就浪費了嗎;舍友們說你隨便考考都比我們考的好,別擔心了,

可是,我當時多麼希望有人可以笑著拍拍我的肩膀說:“放棄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知乎上搜索“放棄考研”,百分之九十的回答是堅持,剩下的百分之十勸你放棄的回答下面總有冷言冷語。當大眾的評價變得強大而正確,自我則變得弱小而虛無。

人們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以不負責任的態度來看待他人的事情。

不管怎麼說,我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現在覺得放棄也沒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當然,我寫這篇文章並非教人放棄,只是我認為放棄與否不是準繩,更不該受到道德上的譴責,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我之前也曾幻想過自己查閱分數時的緊張心情,考完了可以和好朋友們一起K歌,看電影,甚至幻想過在考研座談會上與學弟學妹們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捶胸頓足地告訴他們一定不要放棄,不過,2020年的考研座談會上不會再有我了,可能是我認識的比我努力得多的人,不過這都無所謂了,這一切在我將肖秀榮8套卷從我的購物車裡刪除後就已經畫下了句號。

人們常說,放棄容易,堅持下去很難。沒人會問你放棄時做了多少努力。其實有時,放棄比堅持更難,尤其是打算放棄原本苦苦堅持的事物,而我深諳這種焦灼感。

有時堅持是懦弱,放棄則更需要勇氣。

心理學家羅伯特·比斯瓦斯在她的書中說其實面對困難,人有兩種放棄的態度。一種放棄,是放棄努力。他們既無法努力達成目標,又無法徹底放棄,所以只好灰心喪氣、消極怠工,等著失敗自然到來。

另一種放棄,是乾脆放棄自己的目標,樹立新的目標,重新開始。放棄目標會讓人失落,但與放棄努力的被動應對不同,它更是一種主動行動的意願,是勇氣的一部分。

放棄不是隨心所欲的淺嘗輒止,而需要謹慎地內心省視。是否走在自己想要的路上,是否是真的喜歡,享受過程,願意堅持,還是為堅持而堅持。

這與行為經濟學中“沉沒成本”的概念相同。是說你明明知道再投入,這件事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了,但你就是忍不住想要投入。你覺得這件事哪怕失敗,也要有個結果。也許你曾經為可能的損失擔心,夜不能寐。但確認損失仍然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為了不面對損失的痛苦,人甚至願意擴大自己的損失繼續投入,來維持這樣的幻想——萬一事情會好轉呢?直到避無可避的一刻,現實像一個掉在地上的盤子破成碎片,再也無法用幻想中的“萬一”把它粘合起來。這時候也許你就會後悔,為什麼我當初沒有早點行動。

我們仍然可以樂觀地相信,堅持到底最終會帶來好的結果,但放棄原有的目標也絕不意味著從此之後就成為了一個loser,你完全可以擁有重新追求新目標的信心,無論我們放棄了什麼,又拾起了什麼,調整目標的最終目的,都是要讓自己過得更好。

選擇放棄,無論逼不得已還是造化弄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放棄之後會不會得到釋然。或許有一天你會意外地發現正是這些調整目標的過程,為生命帶來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可能和驚喜。

必要時停下你自欺欺人的努力,累了就放棄吧,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更多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遇見阿叔

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