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北大博雅講壇

欄目編輯:守拙堂陳嶠

如何定義哲學?中國古代有哲學麼?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哲學的生活?

哲學源於生活,生活是哲學的源泉,離開生活就沒有哲學,只有熱愛生活的人,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會思索或考慮幸福生活的價值的含義、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哲學問題。人人都想過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想領略生活中的無窮妙趣,那麼,哲學到底是怎麼樣來指導生活的呢?

1

“哲學”兩個字怎麼來的?

哲學兩個字怎麼來的你們知道嗎?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原來不叫哲學,什麼時候把老莊孔孟叫哲學?隨著近代西學進來的。哲學引進比較晚,其實最早應該是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他用漢語寫的中國札記裡面“有哲學”。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穿著中國宗教服裝的傳教士利瑪竇(左)與徐光啟

最早有一個學者,是中國駐日本大使,他給我們介紹日本東京大學學科建制的時候,講到哲學。哲學兩個字,在日本最早是誰首創呢?是一位叫西周的學者。大約在1870年後他出了一本著作,叫《百一新論》,序言裡就提到哲學。後來日本學術界慢慢接受了(西周)的概念——哲學。

1898年康有為戊戌變法,向光緒皇帝遞交了一個摺子,“請開西學”,其中一個學科就是哲學,這樣慢慢就流傳開來。這樣西方有西方哲學,東方有東方哲學,孔孟叫孔孟哲學。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日本京都的一條哲學之道

哲學這個詞是日本人翻譯,後來我們引進來的,但是翻譯的根據是什麼?根據希臘文翻譯過來的,希臘語這個詞的原意是“愛智慧”,希臘語所謂的愛是一生一世,緊緊守著不放手的那種愛,這個愛是持續生成,沒有什麼功利性的,有沒有寶馬車,有沒有別墅,無所謂,愛什麼?不是愛一個姑娘,也不是愛寶馬車,是愛智慧。

那麼這個智慧是誰的智慧?什麼智慧?神的智慧或者上帝的智慧,超越的,高高在上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限的智慧。那麼我們凡人有沒有智慧。有,但人的智慧在上帝智慧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大家認可嗎?如果你說不對,你講錯了,你智慧有限,我智慧無限,我馬上拜你為師。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蘇格拉底像

我就是用愛智慧來定義哲學,對於我們凡人,對於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講,只能是愛,持續地愛,執著地愛,不計功利地愛神的智慧,這才是我所理解的愛智慧。所以蘇格拉底很謙虛,蘇格拉底被當時雅典人認為是雅典最聰明,最智慧的人。

2

過什麼樣的生活?

下面我講一下對哲學生活的理解,我先講生活。在學校裡,在企業中,在單位上,人的行動的根源在什麼地方?你們研究過沒有,我為什麼要去行動,要採取一些措施去活動,做一個策劃,這樣就是一個行動。為什麼要打仗,能不能不打?有人分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一個哲學家,他就寫了一本書,叫《社會改造原理》,我看了他的英文版。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行動的根源在什麼地方?他講的不是很細,我把他關於生活的幾個觀點簡單講一下。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第一,本能的生活。什麼叫本能的生活?生理需要。比如我今天晚上講了很累,回到家怎麼辦,要睡覺。我渴了要喝水,本能需求。年輕的小姑娘,年輕的小夥子要談戀愛,是本能需求。衣食住行都是本能需求。如果人的生活完全侷限於本能的話,和哲學有沒有關係?原來可以說沒有,好像現在可能有了。

第二,心靈的生活,追求的是知識性的生活。

我寫過一篇文章《知識創新改變世界精神》,我研究知識論。我認為社會的進步,不是依靠階級鬥爭,依靠什麼?知識創新。現代社會和農業社會,和以前的社會區別在什麼地方?知識生活。那麼知識生活和哲學有關係沒有?有關係,這個關係很密切。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第三,精神的生活。精神生活早期翻譯的時候叫靈性生活,後來梁漱溟改寫理性生活,我覺得梁漱溟改得不怎麼樣,但是不改又不對,不改跟著別人翻譯走了,那就沒個性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所以將靈性改為理性。靈性生活這樣的生活,應該和哲學密切相關。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馬斯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到過人的需求的五個層次:一、生理本能的衣食住行,這個好像跟哲學沒有關係。二、安全。衣食住行,如家裡有很好的寶馬車,有一棟別墅,家裡有一些存款,個人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靠什麼保護?需要一種安全感。光有安全感不行,社會要提供安全措施,安全的保證,政府唯一職責就是保護這一國之內每個人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你保護不了,那就是有問題了。三、如果本能生活,生理生活滿足了,安全感有了,他就希望有歸屬感,也就是有社交團體,或者某一個群體,

需要愛。四、尊重感。希望我尊重你,你尊重我,這是公平社會。五、自我實現。這五個層次我分析了一下,哲學領域和第四第五,尤其第五層是密切相關的。人的相互尊重固然與物質生活有著一定的關係,但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高雅,靠的是你的精神生活。

3

什麼是哲學生活?

物質生活滿足的就是你本能的生理需求,這不能說與哲學一點關係沒有,但與哲學密切相關的是知性、理性和精神性的生活,這是我的理解。以後可能有分化,因為靈性、神性的生活,慢慢會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我們講生活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哲學主要和我們精神生活、心靈生活密切相關。經過我思考以後,好像工業革命以後,現代人物質生活也受哲學思考結果的影響。比如我們的手機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手機的外殼肯定是物質的,但手機的運作系統卻是知識性,而是知識就是人多精神生活的結晶。

你們在座有研究過手機嗎?沒有吧,我告訴你們,我比較關注手機的工作原理。手機表面上是完全物化的,但實際上裡面卻包含著極其複雜的運行的基本原理。比如電腦上看上去是物質性的,它的工作原理是物質性的嗎?二進位制,二進位制完成是哪一年完成的?很早,也不早,1854年,英國一個數學家叫布爾發表了一本書叫《邏輯規律研究》,他用代數演算形式,把人的思維規律演算出來,運用的就是二進位制,二進位制誰發明的?1679年哲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茲首先發明瞭二進位制。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有一次我在外面講,有一個學國學的人告訴我,胡老師不對,萊布尼茲發明二進位制是看了中國的八卦,對不對?後來我說你給我說一說,萊布尼茲是哪一年看了中國的八卦。他說不知道,我說我給你說一下,萊布尼茲論文寫完是1679年,發表是1679年,他知道周易的八卦,沒看過,他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在中國的傳教士白晉,要求白晉寄一份關於中國周易八卦的材料給他。白晉是1701年4月11日從北京把這封信寄出去,約一年零七個月後,即約1703年11月4日那一天他才看到了有關周易八卦的材料。他用二進位制解讀我們的周易八卦,但是我們的周易八卦演算本身並不是二進位制。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那二進位制再往前走,就走到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我們知道有了計算機以後有了手機,手機功能大家知道嗎,知識性的東西。現在我們思考原始社會的物質生活,好像跟哲學思考沒關係。現代人的生活,好像離開了哲學思考的知識很難做。

可以說哲學和我們精神生活密切相關,你要成為高雅的人,有興趣的人,精神生活很豐富的人,如果你碰到困難解脫不了,你必須學哲學。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那麼一個完全物質化的人,現在也不可能擺脫哲學了。除非你不用電腦,你不用手機。比如說在座同學,你如果神經出了問題,去醫院檢查都是知識化結果。大數據以後,動外科手術,大夫都不用穿著白大褂在你面前動手術,他可以在電腦上指導一千公里以外怎麼動手術。我研究知識論,這個我很受啟發,這是我講的現代社會中的物質生活也與精神生活密不可分了。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慾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誰都擺脫不了哲學,除非你連手機都不用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瞭解外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