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電子科大牛人眾多,數不勝數。小編找來2019年的“年度人物”,供大家瞭解參考。如果你是學生,說不定考上電子科大,會在教研室裡碰到他們;如果你是為人父母,說不定你的孩子會成為他們的學生或者同事。

1.張萬里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張萬里教授團隊長期從事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帶領團隊憑藉“敏感薄膜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張萬里教授團隊的“敏感薄膜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在李言榮院士帶領下,攻克了裝備構件上集成敏感薄膜材料“內應力大、附著力差”的難題,突破了極端環境下傳感器“干擾大、信號弱”的技術瓶頸,形成了結構功能一體化的敏感薄膜集成生長知識產權體系,研製的系列特種傳感器滿足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急需,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產品禁運。

2.程玉華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程玉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測試儀器儀表、精密無損檢測等方面的研究,帶領團隊憑藉“基於電磁輻射場成像的XXX檢測方法與裝置”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程玉華教授團隊的“基於電磁輻射場成像的XXX檢測方法與裝置”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程玉華所在的電子測試技術與儀器研究團隊,在國家及部委重大重點項目支持下,相繼突破了電磁輻射場多波成像檢測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重大裝備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外場性能評估。相關成果已應用於我國航空、航海等軍用領域以及國內數十家新能源裝備骨幹研製單位,對裝備檢測行業的發展起到直接推動作用。

3.鄧龍江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鄧龍江教授團隊長期從事電子功能材料領域的研究,帶領團隊憑藉“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鄧龍江教授團隊的獲獎項目“高磁導率磁性基板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在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掌握了磁性基板集成應用的設計方法,實現了基板材料環保低成本批生產工藝,突破了系統集成、生產工藝、關鍵指標、技術標準等多項關鍵技術瓶頸,打破了國外技術和市場壟斷並完成產業化。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梁應敞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梁應敞教授因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傑出貢獻,當選歐洲科學院物理與工程科學領域外籍院士。這是我校教師首次當選該科學院院士。今年,他還入選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

梁應敞教授於2010年12月獲評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2014-2018連續五年獲選為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全球無線通信領域連續五年入選者僅10餘人)。在IEEE JSAC、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等通信領域頂級期刊及會議上發表專業論文400餘篇,Google Scholar 論文總引用次數超過2萬5千次,H指數73,單篇最高引用超過2800次。曾任IEEE JSAC認知無線電系列主編,現任IEEE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主編。曾擔任IEEE通信學會兩大旗艦年會之一的IEEE Globecom’17大會執行副主席及大會技術程序委員會主席。

5.“真空電子學”團隊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評審結果,宮玉彬教授牽頭的“真空電子學”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得立項批准。

該群體以劉盛綱院士為學術顧問,依託微波電真空器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形成了微波管CAD技術、新型電磁慢波結構、電子迴旋諧振脈塞、場致電子發射等研究方向。群體未來將繼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真空電子學基礎前沿和瓶頸問題,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核心器件,為真空電子行業提供技術支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主要是支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幹,共同圍繞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合作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在國際科學前沿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體。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團隊在研究領域的整體實力。

2019年度全國共有34個單位獲得45項國家創新群體項目,單個項目的直接費用資助強度有三類:1050萬元/項、1000萬元/項、670萬元/項。我校“真空電子學”團隊獲得1000萬元資助。

6.申恆濤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申恆濤教授當選全球最大的計算機領域專業性學術組織ACM2019年傑出會員,中國大陸高校僅4位學者入選。今年,他還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

他現任職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悠然阿爾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2010年獲得澳洲計算研究與教育學會授予的Chris Wallace Award,2012年獲得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授予的Future Fellowship,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2016年第六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2017年“天府友誼獎”,入選2018華人AI學術影響力Top20名單,擔任數個頂級期刊編委和CCF A 類會議大會主席,2019年擔任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申恆濤教授持續20多年在多媒體大數據的分析、理解、索引和搜索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實時的近重複視頻內容搜索系統。累計發表了260多篇高水平同行評審論文,包括2篇綜述性文章80多篇 IEEE/ACM Transactions,和近200篇CCF A類論文, 並獲得了7個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包括A類會議ACM Multimedia 2017 最佳論文獎和ACM SIGIR 2017 最佳論文-Honourable Mention獎。曾管理了18個科學研究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1個重點項目和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的8個項目。

申恆濤教授作為大會聯合主席將在成都舉辦多媒體領域唯一的CCF A類學術會議ACM Multimedia 2021,也曾在澳大利亞分別作為Local Organization Co-Chair和TPC Co-Chair成功舉辦過數據庫領域CCF A類學術會議ICDE 2013和多媒體領域CCF A類學術會議ACM Multimedia 2015。

與此同時,他致力於持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優秀科研成果的佈局轉化應用。先後成立成都悠然阿爾法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潛心於大媒體數據管理、索引、分析與搜索、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先進技術研究,將實時搜索技術、視頻檢測、物體識別、人臉識別、行為識別、物體跟蹤等技術等廣泛應用到互聯網及移動應用場景中。目前已推出“碼極客 (OSMAGIC)”人工智能系統、軟硬件一體的“行業應用平臺”及多場景安防解決方案“智能安防平臺”,併成功應用於交通、學校、景區、酒店、社區、寫字樓門禁與安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7.楊建宇教授科研育人團隊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楊建宇教授科研育人團隊踐行學校科研育人的理念,創造性地提出了“卓越成長計劃”,以“案例化核心課程”與“通關式科研項目”高度融合的培養體系,探索出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使科研育人落地於“第一課堂”,為新工科建設的“成電方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註解。

他們形成了“案例化核心課程”與“通關式科研項目”相融合的工科卓越人才培養體系。該課程體系通過“用以促學,學以致用”的不斷迭代,使工科精英人才的培養更加符合和貼近工科學習和能力增長的客觀規律,達到學生“想學好”和“能學好”的目的,使培養出的學生既能“想得到”,又能“做得出”。

8.Keith Kendrick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Keith Maurice Kendrick教授(中文譯名:孔哲文)獲得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受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這也是我校教授第三次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

他是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愛思維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四川省2013年“金頂獎”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他突破性地發現神經肽催產素的親社會作用,如母子依戀關係,是催產素社會性研究領域的奠基式人物,在國際上有廣泛的學術知名度和影響力。

他自2011年起全時全職在電子科技大學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他在中國西部的科研教育事業。八年來,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0餘人,培養博士生15人,碩士生21人;輸送團隊成員10餘次到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頂尖學府進行交流與學習。他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專業課程兩門,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等經費支持。

近年來,Keith Kendrick教授團隊在催產素腦影像研究方面的成果發文量位居全球第10位,全國第1位,且是全球前25位中唯一的中國科研單位。另外,Keith Kendrick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催產素使高自閉特質個體對積極的面部表情產生了注意偏好,是中國國內首次發現催產素對自閉症症狀有改善作用的成果。新華社以《研究發現:催產素有望治療自閉症》為題做了相關報道,得到人民政協報、中國日報、新浪新聞等上百家國內外主流媒體轉載。

他在國際學術界弘揚中國聲音,宣傳中國重視人才的正能量。八年的在華生活使得Keith Kendrick教授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同感。他表示,成都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將繼續為中國西部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奉獻自己的力量。

9.鄧旭教授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鄧旭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膠體與界面機理探索、表面物理化學,入選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指導的2019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獲得中國化學會首屆菁青化學新銳獎。

鄧旭長期從事膠體與界面機理探索、材料界面的設計和開發。2013年於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鄧旭回國後加盟電子科大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成立膠體與智能界面研究中心。

在德國馬普求學期間,鄧旭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2017年4月,他領導的膠體與智能界面研究中心被德國馬普學會任命為馬普夥伴合作組(Max Planck Partner Group),雙方共同在固液界面作用力、膠體科學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推動和加速相關領域學科發展。

自成立以來,膠體與智能界面研究中心先後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雜誌發表文章20餘篇。今年7月,鄧旭領導的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2018年影響因子39.235)上發表研究論文,這也是學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發表論文。該研究實現了在不依靠外部能量供給情況下液滴的快速長距離自驅動傳輸,液滴甚至能從超疏水錶面下端垂直向上迅速爬升。該項研究得到Science Daily、EurekAlert、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10.“材料基因”團隊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在2019年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他們憑藉“材料基因-引領材料研發‘基因時代’”榮獲金獎。

材料基因概念借鑑於人類基因,是融合了高通量實驗、高通量計算與數據庫技術,並結合人工智能研發新材料的顛覆性材料研究方法,是當前材料科學發展的最前沿。這種以數據驅動的材料研究模式將會大大提升材料研發速率,有助於我國在先進材料領域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變軌超車”。高通量實驗是材料基因技術的基礎,提供海量的材料數據。本團隊研發的高通量實驗裝備可在一個基片上同時製備最多100萬個不同成的材料樣品,實現新材料快速篩選。

這份成電牛人名單請收下:他們或許是你或孩子未來的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