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奇謀,多年後卻被鄧艾用同樣的險招滅蜀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我是"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的吳下阿蒙。

前幾天玩三國殺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腦洞,將魏延和鄧艾兩個武將放在一起來對比,一個是"兵出子午谷"的【奇謀】,一個是"偷渡陰平"的【奇襲】,既然後者都成功了,那麼是否能說明前者也有很大的概率成功呢?

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奇謀,多年後卻被鄧艾用同樣的險招滅蜀

鄧艾憑藉區區數千軍力,無糧草援軍就能滅蜀。而諸葛亮出祁山時,三郡望風獻降,司馬懿剛剛走馬上任,與西北軍政見不合。魏延更是當世僅存不多的猛將,5000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再與丞相會師,便能一舉滅魏。

所以許多人得出結論,丞相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錯失了滅魏的最好時機。

然而事實真實如此嗎?阿蒙就來帶大家扒一扒更多的數據。


位置對比

陰平:由於地勢實在太過險峻,當地農民都不走,所以蜀漢根本沒有設置守軍。

子午谷:位置秦嶺的深山密林,地勢更加兇險,但並不是密道,曹真就曾經走這條路南征,有無守軍未可知。

這一方面,是鄧艾佔優。

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奇謀,多年後卻被鄧艾用同樣的險招滅蜀

行程對比

鄧艾走陰平路途六百餘里,花了一個月才走完。

雖然子午谷也長六百餘里,但前後加起來總計超過九百里,魏延卻表示"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實在難以置信。

不僅途中口糧成為了大問題,更關鍵的是時間如果不定,不能和丞相對的大軍會師,那麼攻下長安也是白搭。

可見這一點上,子午谷奇謀依舊比不上偷渡陰平。


守軍對比

長安的守軍是夏侯楙,保衛年輕的魏明帝曹睿。綿竹的守軍是諸葛瞻,保衛平庸的後主劉禪。兩者似乎看不出差距,夏侯楙雖然很可能是酒囊飯袋,然而魏延攻破長安之後,魏軍還有潼關,自古的兵家必爭地,當年曹操就是在這裡敗退馬超、韓遂的西涼軍,想要攻破相當不易。

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奇謀,多年後卻被鄧艾用同樣的險招滅蜀

諸葛瞻沒有三國殺里美化的那麼忠勇,卻也不是酒囊飯袋,至少熟讀過兵書,實際上他在守衛綿竹中表現可圈可點。但鄧艾的幾千人已經糧盡援絕,只能冒死一戰。士氣高漲,一鼓作氣就拿下了綿竹,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也被打開了,在成都的劉禪只有死戰和投降兩條路可選。即便如此,鄧艾的奇襲也是兇險萬分。

這一方面,就算魏延能攻破長安,依舊不低偷渡陰平的殺傷力大。

而且鄧艾偷渡陰平時蜀國內部已經劃分為主戰主降數派,劉禪也有些迫不得已。

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奇謀,多年後卻被鄧艾用同樣的險招滅蜀

雖然這些條件不能化作具體的數值對比,但不難看出,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功的難度,絲毫不比子午谷奇謀低。當初的目的本來只是繞後騷擾,逼迫劍閣的姜維回軍,然後讓鍾會的大軍挺進,都沒想過能夠一舉偷家。

所以鄧艾成功了,並不代表魏延的謀略能夠同樣成功。


難怪當時的丞相沒有采納子午谷奇謀,通過鄧艾偷渡陰平的舉措來看,不僅是謹慎,更是明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