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財富訪談|辰翔投資張斌彬:直面牛熊,堅定看好A股做多中國

2020年,全球金融市場巨幅震盪,市場環境嚴峻複雜,如何研判宏觀經濟走勢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一家主打宏觀對沖策略的私募基金,辰翔投資的合夥人張斌彬和多位投研團隊成員都深耕宏觀策略研究多年,精準預判了2018年和2020年年初的市場大跌,並通過對沖工具和倉位管理等方法成功戰勝了市場下跌並且獲得了可觀的區間正收益。據朝陽永續和私募排排網數據統計,其代表產品近兩年業績在數千支同類產品中連續兩年排名TOP10,業績增長兩倍。

面對疫情加速下的全球經濟衰退,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出身的張斌彬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多次精準研判市場下跌,逆勢而上

辰翔投資主打的是宏觀對沖股票多空策略,回溯歷史,在幾個市場牛熊切換的重要節點,其策略在宏觀、個股、風控等都多個維度都實現了精準的研判,從而戰勝市場,逆勢而上。

例如2018年,這是A股歷史上極其慘烈的一年,但是辰翔投資的旗下產品卻逆勢大幅盈利,跑贏上證綜指超110%。2018年股市單邊下行,辰翔投資旗下的產品也一度小幅虧損,但隨後,投資團隊就迅速調整了策略,根據國際政治環境以及國內政策,增加國際市場聯動因子,並且啟用對沖工具。由於當時市場對於股指期貨、ETF期權、個股期權等衍生工具使用不多,對沖工具效果良好,在2018年的市場大跌中,辰翔旗下產品逆勢大幅盈利,大幅跑贏上證綜指超110%,戰勝熊市,逆勢而上。

2018年末科創板提出後,辰翔投資敏感地判斷到科技行業會成為未來的主升浪;2019年2季度,公司便開始關注新能源板塊,2019年3季度末開始積極尋找估值合理的電子板塊個股,提前佈局了高增速、確定性強的消費電子和自主可控板塊,並在全球新能源車政策利好頻發之際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個股的配置,也享受到了2019年末新能源汽車板塊估值修復的紅利。

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辰翔投資旗下產品完整規避了這次歷史罕見的金融市場風險,一季度正收益超過30%。疫情伊始,投研團隊就發揮自身擅長宏觀研判的優勢,做出了國內經濟下滑、消費疲軟的謹慎預判。除此之外,宏觀策略分析師更是緊密跟蹤海外發達國家疫情的上升趨勢,預判出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將會在長週期內螺旋式演化,從而嚴重影響我國的外向導向型產業,同時也會對航運、旅遊、可選消費品等行業都會產生極大影響,甚至黃金、必選消費品等行業也難以完美迴避流動性危機。因此,投資團隊果斷將倉位降至極低的水平,僅輕倉保留自主可控板塊和特殊醫療板塊,並輔以對沖工具,不僅完整規避了這次歷史罕見的金融市場風險,最終一季度收益率高達30%以上,遠高於同期公募冠軍和其他參考基準,戰勝熊市,逆勢而上 。

“這幾年來,從公司架構、風控合規到投資策略、產品條線等等,公司團隊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未來幾年市場和板塊中會交替呈現出風險釋放和趨勢行情的頻繁切換,無論哪種市場環境,我們都能從容應對,做到低迴撤和高彈性,相信投資研究的價值,相信時間複利的力量,相信機會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直面牛熊,逆勢而上。”張斌彬表示。

十年堅持“三個判斷”不動搖

張斌彬從業已經有十二年的時間,他的職業生涯恰恰經歷了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2020年疫情陰影下的全球經濟衰退,從一輪危機到另一輪危機。

入行伊始,張斌彬是在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所擔任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師,彼時正值全球資本市場動盪,這讓他從工作最初就培養了良好的國際宏觀經濟視野。

但張斌彬並不希望自己止步於此,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他開始尋求向投資方向轉型。不過,和很多同行不一樣的是,張斌彬投資生涯的並不完全侷限在二級市場,而是橫跨二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

從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所離開後,張斌彬曾任職財通證券資管的資本市場部,擔任該部門負責人,主要業務覆蓋為一級半市場,包括定增、新三板、Pre-IPO等,即使經歷了2015年的股災,其負責的定增和新三板資管計劃仍然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張斌彬在資產管理行業的職業生涯中,期間部門累計資產管理規模135.95億元,沒有一起風險性事件發生,大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經歷也令其得以接觸到很多非二級股票的其他大類資產投資,包括固定收益、非標融資、量化投資、另類投資等資產類別,對經濟金融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更深的感觸和認知。

2015年年底股災之後,張斌彬從券商資管離開,投身私募基金行業。

“為什麼從券商資管離開做私募?倒不是簡單地因為股災已過,而是因為我當時從宏觀經濟、中觀監管、微觀市場三個層面做了三個判斷,回頭來看,五年過去了,經濟形勢、監管政策、市場趨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仍然堅持三個判斷不動搖 。”

當時,張斌彬判斷,宏觀經濟層面,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從房地產和基建轉向新興產業,這就需要需要金融市場要素改革,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需要資本市場的綜合配套,從而使證券市場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而蓬勃發展,成長為中國舉足輕重的金融要素市場;中觀監管層面,監管層鼓勵萬眾創新、金融創新、制度創新,監管環境友好,而私募基金自身也有很多制度優勢,是居民進行資產配置從而分享經濟增長的重要投資渠道;微觀市場層面,2015年股災後,市場利空因素基本釋放,向下空間有限,市場有了較好的佈局時點。基於這樣的大背景,張斌彬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了私募基金這個朝氣蓬勃的行業。

五年過去了,私募基金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在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了兩萬多家,管理規模達到了十四萬億元,後來居上與公募基金旗鼓相當。在快速發展的行業賽道里,張斌彬所在辰翔投資更是發展迅速,累積參與的金融資產總規模超過一百七十億元,期間未出現任何重大風險性事件,代表產品近兩年業績在數千支同類產品中連續兩年排名TOP10,業績增長近兩倍。

對於未來五年,張斌彬仍然堅持這三個判斷不動搖。

宏觀層面,雖然國內在16-17年經濟發展再次依賴房地產和基建的拉動,但是高層已經反覆強調房住不炒、不走老路,更是設立科創板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從金融制度上保駕護航;中觀層面,監管政策找到了新的平衡點,通過去槓槓強監管有效有序地釋放了市場風險,驅逐劣幣,鼓勵良幣,使市場逐步地更加規範有序、開放健康,良好豐富的金融生態環境在日益優化;微觀來看,A股上證綜指在疫情影響下回調至2800點左右,無論是相對估值還是絕對值,無論是國際比較還是歷史回溯,這都是多年來的較低位置,下探空間相當有限,未來發展頗有空間。

十年磨一劍,過去五年,依據這三個判斷,張斌彬見證了行業、公司和自身的迅速發展、由小及大,未來五年,其仍然秉承著這三個判斷,對辰翔做大做強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堅定看好中國做多中國”

2020年春節前後疫情開始在國內和全球蔓延,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居民和企業端的資產負債表受損,消費和就業產生短期的休克效應,對經濟的衝擊較大,也引發市場對全球長期衰退產生擔憂。

深耕於宏觀經濟分析的張斌彬認為,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利空影響會逐步減退,但當前全球經濟遇到的問題要比2008年嚴重得多,甚至可以和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如果不考慮隨後直接或間接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方面,從經濟理論來說,近兩年正好處於多重經濟週期的底部;另一方面,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以美國、歐洲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紛紛實行貨幣寬鬆政策,目前全球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無限寬鬆就是寅吃卯糧透支未來,只有眼前的苟且,沒有詩和遠方。

“我堅定地看好中國做多中國。”面對令人悲觀的全球政經局勢,張斌彬表示。

他認為,相比海外,中國經濟體是相對健康的,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國將在每個工業大類和眾多細分行業上陸續超越歐美日韓,成為全球第一,比如高鐵、核電、大飛機、5G、半導體、新能源等等。而在中美貿易戰的倒逼下,國內的產業升級將會被動和主動加速,這一時間階段可能僅需要15年。

基於對國內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樂觀判斷,張斌彬認為,反映到A股,不同於2018年股災後出現的股票質押危機,2020年的A股在政策監管和流動性的託底下,向下空間相對有限,而且行業輪動和熱點概念會不斷出現,龍頭科技股和龍頭消費股可以穿越週期的魔咒,值得長期配置。

“我們對科技股是長期戰略性看好做多、短期戰術性謹慎介入。其實,TMT和新能源板塊有些個股的中長期確定性足夠,雖然疫情影響了短期需求和供給,形成對短期業績悲觀情緒影響下的錯殺,但隨著疫情逐步緩解,需求和供給逐步恢復,同時全球流動性也在恢復,這些長期競爭力較強的行業和個股反而是很好的買點。” 對於市場熱議的疫情下全球產業鏈對科技股的影響,張斌彬表示。

(藍鯨財經 裴利瑞)

本文源自藍鯨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