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後,大陸將收緊對臺經貿?還是繼續給予臺更多經濟優惠?

大陸正研擬對兩岸臺商推出差別待遇新舉措,一方面落實及細化對大陸臺商的「同等待遇」,比如細化參與政府採購​以及參與新基建投資的政策指導意見,目的就是要協助大陸臺商在疫情之下能夠求存並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面,對兩岸貿易通關、檢疫也開始趨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亦可能終止,對臺實施一定程度的經濟制裁舉措。

這波疫情下,不少大陸臺商飽受外銷訂單急凍衝擊,欲需要援助。已在大陸生存下來的臺商,也有轉攻大陸內需市場求存的實際需要,這些都還需要大陸給予臺商在「同等待遇」上更多援助及意見指導。

疫情後,大陸也推出眾多刺激內需的政策,比如各地都陸續公佈諸多新基建投資等,雖然在過去31條、26臺惠臺措施中也提到對臺商開放可特許經營參與基礎建設、參與政府採購等同等待遇措施,但實務上臺商大多打不進相關國企、央企的採購圈子,尤其這次疫情大陸推出的新基建政策充滿科技元素,又是臺商強項,臺商也希望能搭上大陸要靠增加新基建投資拉抬經濟這般快速列車,打入大多由央企、國企推動的新基建採購行列等,力拼轉攻內需求存及進一步發展。

新冠疫情後,大陸將收緊對臺經貿?還是繼續給予臺更多經濟優惠?

另一方面,疫情後造成的民粹主義也激化陸美以及兩岸對立情勢,因此大陸也可能在疫情較平穩後,對臺經貿措施收緊。比如從臺灣出口到大陸的通關、檢疫等程序趨嚴,甚至也有可能終止ECFA早收清單,兩岸經貿局勢恐怕會有所衝擊,尤其是針對從臺灣出口到大陸的臺商而言,也會給臺灣當局施以壓力。

有上海臺商表示,現在大陸臺商都有自覺,就是先把自己生意顧好,避開所有兩岸政治議題,雖然也會關注大趨勢,但是前提自己不能倒下去,「企業最基本要把企業經營好,再去看大趨勢,自身要先立穩。」對於在大陸已生存下來的臺商,內需市場成了疫後主要重點,因為外銷做不了,就要做內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