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印度的魔幻色彩,很大一部分源自印度色彩斑斕的宗教文化。在眾多向往印度的人中,多半是希望來這裡尋找進入極樂世界的方法,亦或者試圖找到進入極樂世界的入口。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60年代,當美國西海岸開始流行修禪時,一些除了英國人以外的西方人開始被印度宗教的迷幻和神奇所吸引,從詩人到樂手、從畫家到嬉皮士。

1956年俄羅斯裔的蒙古族喇嘛格西旺傑在新澤西州的一個車庫建立起西方第1座藏傳佛教寺院的時候,來自瓦拉納西的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也在洛杉磯開辦起一所印度音樂學學校,專門為痴迷東方神秘主義的年輕人教授西塔琴的演奏技法。

這些舉動無疑讓更多人為印度著迷。比如,香卡的一位名氣非常大的學生,也就是披頭士樂隊的吉他手喬治·哈里森。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在說印度宗教之前,我們可以先把披頭士拉出來先聊五分鐘的。

別管哪個時代,哪個地方,名人總是能和各種各樣的大師糾纏在一起。別管是多名演藝圈大咖深信不疑的王林,還是多年以前滅火的嚴大師,越是名人越容易入套。

1967年,披頭士結識了在美國很紅的印度靈脩大師馬哈瑞什·馬哈士。這位靈脩大師是一位擁有阿拉哈巴德大學的物理學碩士,他將古印度高僧日常修行的瑜伽功與現代物理相結合,創立了全新的超絕境做法。據說這種靈脩不用吃一點苦,只需靜坐著念幾遍,神秘咒語就能快速進入極樂世界。

當時的披頭士,由於經紀人剛剛去世,再加上紅到忘形的約翰列儂不怕死的說了句“我們現在比耶穌基督還受歡迎”,整個樂隊迅速跌入了谷底。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所有對前途不知所措的成員們靠著冥想克服了悲傷和精神上的苦悶,至此,他們將馬哈瑞什當成了精神領袖,休息馬哈瑞什的超覺靜坐。

後來他們一起到了喜馬拉雅山腳下恆河的源頭——瑞詩凱詩,印度瑜伽的發源地。這裡讓列儂一度以為自己找到了極樂世界,並在歌曲裡極盡讚美之詞。

但只可惜,憑藉列儂火了的馬哈瑞什不僅開始大肆斂財,還試圖對前來修行的女學員圖謀不軌,便帶著失望和憤怒離開了他曾經以為的極樂之地。

雖然是一次失敗的朝聖,但列儂在瑞詩凱詩的隱居生活還是激發了很多創作靈感,為了諷刺這次失敗的朝聖,他還特意創作了一首名叫馬哈瑞什的歌,後來為了避免法律糾紛而改為《sexy sadie》。而《The Beatles》專輯中的西塔琴,就像魔音一樣吸引著披頭士的粉絲踏上印度的朝聖之旅。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披頭士的經典白色專輯《The Beatles》

在印度,雖然宗教眾多,但宗教的包容性卻非常好。就拿印度最大的聖城瓦拉納西來說,這裡有3600多座廟宇,400多個節日,60多個河壇,信仰就是瓦拉納西人的生活必需品。

他們在信仰中生在信仰中死,同一條街上,人們可以公開信仰各種宗教,溼婆,毗溼奴、佛陀、大雄、耶穌、上師。即便這些大神出現在同一副畫面裡,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在印度有一句古老的箴言:“神雖唯一,名號繁多,唯智者識之。”

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是對他們包容性最好的詮釋了。

雖然脫胎於婆羅門教的印度教擁有10億信徒,卻不是印度唯一的宗教。除了土生土長的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外來的伊斯蘭教已成為印度第二大宗教。除此之外,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索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和巴哈依教在印度也都擁有為數不少的信徒。

在印度的東北部,米佐拉姆邦和那加蘭邦有超過90%的人信基督教。西部的旁遮普邦,65%的居民為錫克教教徒。而世界上超過一大半的拜火教教徒都聚集在孟買及其周邊。公元8世紀為躲避阿拉伯軍隊屠殺,從波斯逃亡而來的帕西人是印度最富有的少數民族,掌握著印度一半以上的大財團,塔塔集團的創始人賈姆謝特吉·塔塔和英迪拉·甘地的丈夫費洛茲·甘地都來自拜火教家庭。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塔塔集團創始人賈姆謝特吉·塔塔

其實,在印度,與宗教密不可分的還有種姓制度。因為種族的不同,信奉的宗教也有所不同。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又稱賤籍制度。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

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後來隨著外族入侵征戰不斷改變,直到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因為符合殖民者需要,種姓制度才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級體系。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婆羅門一般為祭司貴族(泰戈爾)、剎帝利為軍事貴族(釋迦牟尼)、吠舍為從商者(聖雄甘地)、首陀羅為被徵

雖然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但實際上,階級的劃分一旦形成,哪裡是那麼容易被改變的呢?

自古以來,印度從來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宗教和種姓制度。

上千年的種姓制度,作為印度教的基本教義,讓絕大多數窮人根本無法逃脫世襲性的不平等命運。如果這種命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即是印度社會動盪的開始。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當印度政府為低種姓者保留更多政府公職和更多升學機會的政策推行後,相繼引發了數10萬高種姓人群的遊行和抗議,甚至還有學生在事件中自焚。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雖然外族的頻繁入侵和長達190年的殖民,讓印度極早的確定了階級等級,形成了印度這種在外人看來極度不平衡的社會制度。

但即便如此,雖然印度多次被征服,但他們的文化不僅沒有被同化,反而更加多元。就是這個多元化,讓印度看起來貌似還挺“民主”的。

為了讓不同信仰的印度人在履行各自宗教信仰時不受妨礙,政府曾推出推出過多條豁免條款,比如一個虔誠的錫克教男子是不允許摘掉頭巾的,隨意他們在騎摩托車時可以無需按照交通規則帶頭盔。佩戴吉爾班短劍過飛機安檢的錫克教教徒,也經常被默許通關。

在政治上,宗教也同樣給予了多元和大度,光是700多個政黨參與年度競選就足以令人咋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大度”“民主”的方式,是一個解決宗教矛盾,尋求政治平衡的良方。

除此之外,印度教義裡的現實,苦不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造業,即一生的作業,善惡是非都決定著死後的歸處,天堂還是地獄。

印度教教徒認為在瓦拉納西死去,靈魂將得到自由,生命也將從輪迴中解脫。一些更小眾的印度教支派則認為,在瓦拉納西善終,惡業也能被寬恕。

而瓦拉納西的解脫之家就是為彌留者準備的,他們千里迢迢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在瓦拉納西嚥下最後一口氣,這是對待死亡最好的態度。開頭說到的披頭士就曾被印度人這種對待死亡的方式和態度給迷住了。

最後成為印度教哈瑞·克里須納教派信徒的喬治·哈里森死後,骨灰也依照遺願撒入恆河。

印度為什麼沒有“揭竿而起”的傳統?

馬尼卡尼卡河壇每年要焚燒32,000具屍體,每日25萬美元的收益,讓這裡成為最大的生意場,靠死人錢謀生的大多是不可觸碰者。

火葬工是個撈油水的工作,但由於太不體面了,所以如果不是賤民,即便可以掙很多錢,也沒有人會降低自己的身份,這與種性制度是背道而馳的。

本週的兩期大體上圍繞印度的魔幻之處做了科普,從下週開始,我們開始起底印度一手遮天的四大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